第609章 老夫得少妻,壮年悲短命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nbsp孙权含笑无言,待至宴罢,刘备夫妇仍出登轻舸,扬帆径去;孙权亦退归。事见《周瑜本传》,而在罗贯中的小说《三国演义》中说的是周瑜献计“假招亲扣人质”。诸葛亮识破,安排赵云陪伴前往,先拜会周瑜的岳父乔国老,乔国老说动吴国太在甘露寺见面,吴国太真的将孙夫人嫁给刘备。孙权与周瑜被人嘲笑“周郎妙计安天下,赔了夫人又折兵”。比喻想占便宜,反而受到双重损失。
nbsp及刘备来到公安,由诸葛亮等人迎接引入,刘备和诸葛亮说道:“天下智士,所见略同,前日先生虑孤东行,也是为此;若仲谋信从周瑜,恐孤不能与卿等再见哩。”
nbsp诸葛亮等并皆起贺,一面开筵庆赏,喜气盈庭。刘备复重赏赵云,留居麾下,不复再回桂阳;且作书寄吴,索借荆州。
nbsp适周瑜自江陵来到吴地,问孙权何故纵刘备离开,孙权以防曹操为辞。
nbsp周瑜复说道:“曹操新败,忧在腹心,未能遽与将军构衅,刘备方结姻好,一时当不致失和;但备不窥吴,必将图蜀,最好是先发制人,瑜愿偕奋威将军仲异,同取巴蜀,即留仲异居守彼地,与马腾子超结援,瑜再还与将军夺据襄阳,向北蹙操,方可图功。操若得破,刘备更可无虑了。”
nbsp(孙瑜(177年-215年),字仲异,吴郡富春(今浙江富阳)人,孙坚之弟孙静的次子,孙权的堂兄。官至奋威将军,当时是丹阳太守。孙瑜初以恭义校尉的身份统领士兵,曾跟随周瑜、孙权等人征战,擅于安抚部下、招降纳顺)
nbsp孙权应声称善,即使周瑜归整军马,为取蜀计。周瑜返至江陵,途中得病,尚力疾至巴丘阅操,且嘱孙瑜速赴夏口;并请孙权致书刘备,预为关照,免受牵制。孙权乃使人至公安,赍书与刘备,略云:
nbsp刘璋不武,不能自守;若使曹操得蜀,则荆州危矣。今欲先攻取璋,次取张鲁,一统南方,虽有十操,无所忧也。
nbsp这刘璋、张鲁,究是何人?刘璋即益州牧刘焉少子,曾任奉车都尉,留居京师,汉献帝使刘璋抚焉,刘焉不愿报命,索性使刘璋随侍蜀中;沛人张鲁,乃是五斗米道张陵之孙,世承祖业,流寓蜀中,张鲁父张衡早殁,张鲁母颇有姿色,据说兼通鬼道,她经常去刘焉家中,所以刘焉重用张鲁。
nbsp当时刘焉让张鲁和张修共同攻打汉中太守苏固,张修杀苏固后,张鲁又杀张修,兼并他的部众。张鲁截断斜谷道,又在刘焉的授意下杀了朝廷的使臣。然后刘焉上疏朝廷,说是米贼(五斗米教)断道,不得复通,又找借口杀了当地豪强,以此立威。
nbsp刘焉遂令张鲁为督义司马,出屯汉中。既而刘焉生背疽,竟致暴亡,刘璋得袭职为益州刺史。张鲁积渐骄恣,不服刘璋命令,刘璋竟杀鲁母,与张鲁结成怨仇。张鲁母亲始实通鬼道。
nbsp张鲁就据住汉中,自号师君,大行鬼道,号学徒为鬼卒,学道有年,进号祭酒,所行制度,约略与黄巾军相似。刘璋屡与争战,互有杀伤,因此双方对峙,未分胜负。
nbsp刘备与刘璋,统是汉室苗裔,既得孙权书信,便出示诸葛军师,诸葛亮进议道:“要取益州,何劳东吴?今且作缓兵计,复书相报,再作计较。”
nbsp刘备即令诸葛亮缮好复书,交与吴使带回。吴使归报孙权,由孙权展阅,但见书中说是:
nbsp益州民富地险,刘璋虽弱,足以自守。今将军出师蜀汉,转运万里,欲使战克攻取,举不失利,此孙吴之所难也。孙膑吴起为古良将。议者见曹操失利于赤壁,谓其力屈,无复远志;试思操三分天下,已有其二,将欲饮马于沧海,观兵于吴会,何肯守此坐老乎?若转攻蜀汉,授操以隙,使得乘间东下,甚非计也。且备与璋,托为宗室,冀凭英灵,以匡汉朝;今璋即得罪于左右,备独悚惧,非所敢闻,愿加宽贷,谨布腹心。
nbsp孙权将来书阅毕,即寄示周瑜,周瑜怎肯罢手,仍催孙瑜引兵就道。孙瑜颇谙韬略,与周瑜又相契合,两人同名,应该投契。
nbsp当即由丹阳发兵,溯江至夏口,遥见前面排列战舰,阻住去路,不得不向他问明。忽然有一人遥呼道:“请吴将答话!”
nbsp孙瑜望将过去,乃是荆州牧刘备,便与言奉命取蜀,刘备朗声答道:“君欲取蜀,请从他道,备已贻书孙将军,劝他得休便休,若必欲取蜀,备当披发入山,决不敢为天下失信哩!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nbsp孙瑜再欲有言,刘备竟退入船中,累得孙瑜无法再进,又不好与他交战,自伤和气;只得麾舟退回,报知周瑜。
nbsp周瑜正想督军继进,接得此信,不由的忿怒异常,俗语说得好:“怒气伤肝”,周瑜得病未愈,哪禁得一番盛怒?顿致口吐狂血,晕倒地上,经左右舁瑜至床,已是气息奄奄,延医调治,始终无效;自知病终不起,因令书记草一遗笺,口授数语道:
nbsp瑜以凡才,昔受讨逆将军之遇,指孙策。委以腹心,遂荷荣任,统御兵马,志执鞭弭,自效戎行,规定巴蜀,次取襄阳,凭赖威灵,谓若在握;至以不谨,道遇暴疾,延医疗治,有加无已,人生有死,修短命也,诚不足惜;但恨微志未展,不得复奉效命耳。方今曹操在北,疆场未静;
nbsp刘备寄寓,有似养虎;天下事尚未知终始,此朝士旰食之秋,至尊垂虑之日也。鲁肃忠烈,临事不苟,可以代瑜。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,倘或可采,瑜虽死不朽矣。
nbsp周瑜口授至此,已喘急的了不得,复大呼道:“既生瑜,何生亮?”
nbsp呼罢即亡,寿止三十六岁。毕竟美人薄命,小乔又复丧夫。
nbsp当由部将替他棺殓,并将遗书飞书报告孙权。孙权流泪叹惜道:“公瑾有王佐才,今忽短命,孤赖何人?”
nbsp及阅周瑜遗笺,推举鲁肃自代,因即命鲁肃为奋武校尉,使至巴丘,代领周瑜军营。周瑜有两子一女,奉榇还吴,孙权加意抚恤,后来周瑜女儿配孙权之子孙登,而长子周循娶孙权长女孙鲁班为妻,但英年早逝,未留下显着政。弟周胤官兴业都尉,封都乡侯,这且慢表。
nbsp且说鲁肃往代周瑜之任,道上经过寻阳,与寻阳令吕蒙见面。
nbsp吕蒙系汝南人,年少时,南渡长江(汝南富陂在今天的安徽阜南吕家岗,位于淮河以北,此处“南渡”也有可能是指南渡淮河),依附姐夫邓当。
nbsp邓当为孙策的部将,曾数次征伐山越。吕蒙大约十五六岁,曾偷偷跟随姐夫邓当外出作战。后来,邓当发现了他,非常吃惊,并厉声喝叱他,但吕蒙依旧偷偷跟随。作战归来,邓当将此事告诉吕母。吕母很生气并要处罚他,吕蒙说:“现在这样贫贱的日子,实在是难以生活下去。外出作战,说不定可以获得功劳,就能取得富贵。况且,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?(班超欲攻灭胡人时,曾说此语)”吕母怜惜而饶恕了他。
nbsp当时,邓当的一个手下官员,见吕蒙年幼,很轻视他,说:“吕蒙那小子有什么能耐?这是想拿肉喂虎而已。”后来,又当面耻笑羞辱吕蒙。吕蒙大怒,举刀而杀之,逃到同乡郑长家中。后通过校尉袁雄出来自首,袁雄为吕蒙从中说情,并将他推荐给孙策。孙策见吕蒙确有过人之处,便把他安排在身边作事。几年后,邓当去世。张昭推荐吕蒙接替邓当职务,任别部司马。
nbsp当时在建安五年(200年),孙策遇刺身亡,享年二十六岁。孙权接掌了江东的大权,想把那些统兵较少又发挥不了多少作用的年轻将领检选出来,把他们的部下加以调整合并。吕蒙听说后,知道部队合并后,自己想有所作为,就更困难了。于是,他想办法赊来物品,为部下赶制了绛色的服装和绑腿,并加紧操练。孙权检阅时,吕蒙兵马“陈列赫然,兵人练习”,孙权见后大悦,认为他治军有方。不但没有削减其部,反而增加了他的兵员。
nbsp吕蒙少年好武,不读经书,经孙权勖令求学,方专心攻习,手不释卷。
nbsp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,鲁肃和吕蒙研讨论议事,十分惊奇地说:“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,你不再是原来吴地的阿蒙了!”
nbsp吕蒙笑答说道:“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看,大兄何轻事觑人?”
nbsp鲁肃于是进拜吕蒙母,珍重言别。
nbsp及抵江陵,仍执定前意,请暂将荆州,借与刘备,孙权复书依议,于是召孙瑜还守丹阳,把江陵南郡等地,借刘备管领。
nbsp刘备令诸葛亮守南郡,关羽守江陵,张飞守秭归,自驻潺陵。
nbsp曹操听闻周瑜死耗,心下甚喜,正拟亲颁手书,嘱曹仁等再取荆州,忽然又接到探报,乃是孙权将荆州借刘备,不觉转喜为惊,举笔投地,乃将进取荆州问题,暂从搁置。
nbsp自就邺中,造一铜雀台,随时游赏,且更迭下令,访求才士,不计名节,但尚智谋。
nbsp(相传在建安十五年(210年),曹操在邺城(今河北省临漳县)发现金光四起,从中挖掘出一只铜雀,荀或解释为祥瑞之兆,认为这是统一北方、平定四海的吉兆。因此曹操下令建造铜雀台,以此彰显军事成就和政治功绩。)
nbsp此为曹阿瞒意中之才士。嗣复让还三县,故意鸣谦,自称出仕本意,但望为国家讨贼立功,得一侯爵,他日死后,题志墓道,号为“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”,于愿已足;
nbsp适值国家多难,举兵四讨,幸得削平群慝,位至宰相,贵显已极,尚复何望?但若今日无孤,正不知几人称王,几人称帝?或见孤兵势强盛,疑有异志,实为大谬,周文王国土三分有二,尚服事殷商,私心耿耿,每怀古人;本拟解职就国,但恐兵柄一解,为人所害,慕虚名,受实害,窃所未甘;如果人人心服,何必防害?惟封邑可得辞去,今且上还阳夏柘苦三县,只食武平万户,少减孤责,且期免谤云云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nbsp说来似属娓娓可听,一经明眼人瞧着,早已知他饰辞欺人,欲盖弥彰了。有诗叹道:
nbsp心同王莽口周文,汉贼何曾知有君?
nbsp怪底后人多踵智,好将伪语诳同群。
nbsp曹操虽自言无他,但拓土争雄的思想,日甚一日,免不得又要动兵了。欲知他何处用兵,待至下节续叙。
nbsp(孙权以妹子嫁给刘备,详阅史传,并非计出周瑜,而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,谓周瑜使用美人计,弄假成真,说得周瑜如何刁钻狡猾,诸葛亮是如何神奇妙算,褒之太过,毁之亦太甚。虽然只是小说,终究不应如是雌黄,得是书以矫正之,则足以存史之真,而不至为野传所误。)
nbsp周瑜年纪逾壮,方可有为,而以意气之未除,遽致短命,不无让人可惜。至于诸葛亮三气周瑜之说,亦属无稽之谈,尽信书不如无书,况郢书燕说?
nbsp(郢都是古时候楚国的都城。郢都有个人写信给燕国的相国,已经是深夜了,烛光越来越弱,写信人渐渐地都看不清字了。他对旁边的仆人说:“举烛。”仆人忙把蜡烛举得近一些,烛光亮起来了,郢人继续写信。可能是他写得太专注的原因,竟把“举烛”两字也写进信里了。信写好后,连夜就发了出去。
nbsp不久,燕国的相国收到了这封信,全篇的意思都看明白了,可是唯独这“举烛”二字让他疑惑不解。是什么意思呢?他仔细地琢磨,认真地思考,突然若有所悟地惊叹道:“我知道了,nbsp这‘举烛二字太好了!”旁人不解,他继续自作聪明地解释说:“举烛,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;要倡行光明,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啊!”
nbsp后来,燕相就把这封信交给了燕王,并向燕王解释了自己对于“举烛”的理解,燕王深表赞同,非常高兴。他按照燕相对“举烛”的理解,采纳他的建议,选拔贤能人才,治理国家。从此之后,燕国国力蒸蒸日上。
nbsp国家虽然治理好了,但“举烛”二字的确不是信中的原意。虽然牵强附会,却阴差阳错达到了最好的结果)
喜欢。
第609章 老夫得少妻,壮年悲短命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