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济公传奇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616章 难倒东吴使,表兴北伐师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却说刘备先主病情严重,已经到了弥留之际,于是立即宣扬遗命,丞相诸葛亮,尚书令李严等,并侍奉于榻前。

    nbsp刘备先主看向身旁的诸葛亮,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君之才能是曹丕的十倍,必定能够安顿国家,终可成就大事。如果嗣子可以辅助,便辅助他;如果他没有才干,你可以自行取度。”

    nbsp刘备先主亦知嗣子刘禅不才。诸葛亮涕泣,慌忙拜倒道:“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,报效忠贞的节气,誓死毋二,勉报圣恩?”

    nbsp刘备先主乃命李严代作遗诏,并且留嘱嗣君刘禅,且唤刘永、刘理二兄弟至前,叫他们父事丞相,不得有违。又与翊军将军赵云,叮咛数语,无非是托他辅国,说至此,长叹一声,瞑目竟逝,享寿六十三岁。

    nbsp(刘永和刘理都是刘禅的弟弟)

    nbsp诸葛亮主持丧事,棺殓如仪,使李严为中都护,留镇永安,自率百官奉丧还成都。太子刘禅年方十七,在都留守,不遑奔丧,但出都门,守候梓宫;及灵榇已到,迎入正殿,举哀行礼。礼毕展读遗诏,诏云:

    nbsp朕初得疾,但下痢耳;后转杂他病,殆不自济。人年五十,不称夭,朕已六十有余,何所复恨?不复自伤。但以汝兄弟为念。勉之勉之!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!惟贤惟德,乃可服人!汝父德薄,不足效也!汝兄弟当父事丞相,更求闻达,无替朕命!

    nbsp太子刘禅拜受遗诏,诸葛亮即请刘禅嗣位,改元建兴,是为后主。崇谥先主刘备为昭烈皇帝,奉葬惠陵;尊皇后吴氏为皇太后,颁诏大赦。益州从事秦宓,已得释狱,由诸葛亮选为益州别驾。

    nbsp秦宓少有才名,也是法正一流人物。诸葛亮因法正早殁,曾经叹为孝直若在,必不令主上东征,就使东行,也不致一败若此;故秦宓因谏得罪,诸葛亮甚为叹惜,至赦免后,随即录用。

    nbsp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,开府治事;嗣复使领益州牧,政无巨细,皆归裁决,后主惟拱手受成。诸葛亮约官职,修法制,信赏必罚,风化肃然。忽闻益州者帅雍闿,戕杀益州太守,叛蜀附吴,诸葛亮因新遭大丧,未便动兵,且意在和吴伐魏,故决计缓征。

    nbsp广汉太守邓芝,方入为尚书,窥知诸葛亮心意,请向东吴修好。诸葛亮欣然道:“我早有此意,一时苦乏使才,今始幸得人了。”

    nbsp邓芝问为谁,诸葛亮答言莫如使君,邓芝亦不辞,奉命即行。

    nbsp吴王孙权,正再迁鄂县,改名鄂为武昌,作为吴都。闻蜀中遣使到来,心下狐疑,不肯即见。

    nbsp邓芝待了两日,作书致孙权道:“臣这次来也是为了吴国,不只是为了蜀汉,并且为吴,若大王不愿见臣,臣就去了。”

    nbsp孙权得阅此书,即召邓芝入见,邓芝行礼毕,便开口问孙权道:“大王,今日欲与魏和呢?抑与蜀和呢?”

    nbsp孙权答说道:“孤非不欲和蜀,但恐蜀主幼国小,不足敌魏,所以怀疑。”

    nbsp邓芝应声道:“大王您是有名于世的英杰,诸葛亮亦是当代特别杰出的人才。蜀有重险可固守,吴有三江可阻隔,结合这两个长处,成为唇齿之邦,进可并力夺取天下,退可鼎足而立,这是自然的常理。大王现在若想委身向魏,魏必定要大王您入朝朝拜,最少也要求太子前往为质子,若不遵从命令,就有理由讨伐,我国必定见有利而顺流进发,如此,江南之地便不再是大王所有了。请大王熟思!”

    nbsp孙权沈吟良久道:“君言亦是,孤当与蜀连和,烦君先归通报,孤当遣使订盟便了。”

    nbsp邓芝乃辞归。倏忽间已过一年,吴国乃遣中郎将张温报聘。

    nbsp张温来到成都,后主刘禅当即接见,并由诸葛丞相等,优礼相待,与申盟好。

    nbsp张温谈笑自若,颇有傲容,过了两日,便辞行东还。丞相诸葛亮带领百官,亲自与饯行;独秦宓不至。

    nbsp诸葛亮屡使人敦促,好多时未见到来,张温疑问道:“尚待何人?”

    nbsp诸葛亮答言益州学士秦宓。既而秦宓至,张温即笑问道:“君为益州学士,究竟所学如何?”

    nbsp秦宓正色道:“蜀中三尺童子,尚皆就学,何况我辈?”

    nbsp张温接问道:“君既宿学,必知天文,天可有头否?”问得无谓。

    nbsp秦宓随口答一“有”字。张温问在何方?

    nbsp秦宓答道:“天在西方云:“乃眷西顾。”可知西方有头。”

    nbsp张温问天有耳否?

    nbsp秦宓又答道:“天处高听卑云:“”鹤鸣于九皋,声闻于天。”若天无耳,如何得闻?”

    nbsp张温问天有足否?

    nbsp秦宓复引《诗》言,“”天步艰难”一语,证明有足。

    nbsp张温又问天有姓否?

    nbsp秦宓答言姓刘。

    nbsp张温问秦宓如何知晓?

    nbsp秦宓答称天子姓刘,可以推知。随口道来,都成妙谛。

    nbsp张温复说道:“日生于东,”

    nbsp秦宓不待说毕,就接口道:“日虽东升,至西必没。”说得张温瞠目结舌,不敢再言。

    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    nbsp秦宓却把天道盈虚,转诘张温,张温无词可答,急得汗流浃背,满面生惭;还是诸葛亮替他排解,方勉强饮了数杯,逡巡告别。

    nbsp诸葛亮复令邓芝偕行,既至武昌,请张温先去报告给孙权,然后邓芝方才进内宫觐见,孙权与邓芝语道:“如果天下太平的时候,两个君主分别统治,不是很快乐吗。”

    nbsp邓芝直答道:“天无二日,地无二主。如果魏国灭亡之后,大王还未深识天命。那为君之人就各自去光大自己的仁德,为臣之人各自竭尽自己的忠诚,而为将之人则握棰擂鼓,争战才刚刚开始。或当再起战争,必待统一以后,方得太平致治哩。”

    nbsp孙权闻言,大笑道:“君何诚款乃尔!”因厚礼送归。嗣是吴蜀又往来如初了。总结一笔。

    nbsp惟魏主曹丕,闻得吴蜀联盟,自知不妙,便召群臣商议,即欲起兵伐吴。

    nbsp侍中辛毗进谏道:“吴楚之人,险僻难驭。以道德取胜,他们自然臣服;如果道德衰败,他们自会叛离。这种情况并不始自今日,古人就把他们视为心腹大患。而今陛下拥有天下,那些对您不敬的人,能长久么?

    nbsp从前南越尉佗称帝,公孙述号称天子,结果时间不长,要么臣服,要么被杀。为什么呢?正是因为违背大道,所以不会长久保全。而拥有大德,则无人不心悦诚服的。方今天下刚刚有所平定,土地空旷,人口稀少。即便决定好庙算之策,到出兵时还是要心怀忧虑,而今庙算之策都没做好,臣实在不见其利。

    nbsp先帝多次率领精兵南下,但只是打到江边就返回。而今,军队并没有比过去增多,但还要效仿过去一样出师,是不易取胜的。现在的上策应当是,依照范蠡的办法,休养生息,让百姓安居乐业;依照管仲的成法,治理国事;再效法赵充国的屯田方法,申明孔子的安抚远方的政策。如果这样,十来年以后,现在的强壮之人,那时仍年轻力壮,儿童也已长大,到时人都可以参战,百万居民,都深明大义,官兵都竭力为国奋战。到时用兵,则无往不胜了。”

    nbsp十年为期,并非迂言。曹丕雄心勃勃,十个月且不肯待,怎肯待至十年以后?

    nbsp曹丕地说道:“按照你的意思,我还要把敌人交给子孙去解决?”

    nbsp辛毗回答道:“过去周文王把商纣交给武王来对付,正是深知时势。如果时势不利,可以容忍一时。”

    nbsp曹丕甚感不满,当下叱退辛毗,进司马懿为尚书仆射,留镇许昌。此为司马氏篡魏之兆。

    nbsp听说曹丕多亲弟,又有长子,为何不嘱子弟监国,却叫司马懿留守?

    nbsp说来又有特别原因,可得就此补叙:曹丕之弟曹彰和曹植,同为卞太后所生,因曹丕素性猜忌,为魏王时,就将二弟遣往就国。曹丕之妻甄氏,容貌艳丽既为绝世,发尤美观,曾将万缕青丝,挽就云鬟,号灵蛇髻,光泽可鉴。

    nbsp甄宓她本来是袁熙之妇,当再嫁曹丕时,曹植也为艳羡,只因曹丕捷足先得,无奈让兄,惟心中未免失望,颇有怨言,曹丕益加妒恨。

    nbsp(?曹植与甄宓的关系在历史上存在争议,但现有资料显示两人之间不太可能存在恋情?。《洛神赋》虽被后世附会为曹植对甄宓的情感表达,但历史记载缺乏直接证据支持这一说法。甄宓是袁绍儿媳,后成为曹丕妻室。曹植初遇甄宓时年仅十二岁,年龄差距和伦理约束使得恋情可能性极低。部分观点认为《洛神赋》是文学创作,而非真实情感记录。当然不能排除曹植有感情以及生理早熟的可能性,不过可能性不高)

    nbsp曹植既而出封临淄的时候,监国灌均暗中承曹丕之意,弹劾曹植使酒悖慢,遂由曹丕征曹植进入朝堂,意欲加诛,还亏卞太后从中保护,才得不死。

    nbsp但尚限令七步成诗,即以兄弟为题,不准直说,曹植随口答咏道:“煮豆燃豆其,豆在釜中泣,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”

    nbsp曹丕听了此诗,心稍知感,恨终未除,特贬曹植为安乡侯。会因曹丕多内宠,除汉献帝二女外,尚有郭、李、阴三位贵人,最宠爱的乃是郭氏。

    nbsp郭氏为安平人郭永之女,少即秀慧,永号为女王;长成后艳名愈噪,为曹丕所闻,遂纳为姬妾,格外爱怜。

    nbsp郭氏不特善媚,并且善谋,曹丕得立为太子,也是受教阃中,所以宠郭尤甚。至曹丕既而篡汉,进郭氏为贵嫔,本想立她为后,只因甄氏尚存,一时未便发表。

    nbsp郭氏却谋夺后位,多方谗间,曹丕竟为所迷,将甄氏留置邺城中,且说她心怀怨望,平白地将她赐死。何若早知如此,还不如当初就死在邺城中,也成全为袁熙殉节的名声?

    nbsp郭氏无出,独甄氏有一子曹叡,为曹丕所爱,丕立郭氏为后,就将儿子曹叡交与郭氏,令她抚养。

    nbsp曹叡生性聪颖,明知母死由后,但不得不勉承后颜,谨问起居。

    nbsp到了十五岁时,随曹丕出猎,见有大小二鹿,由曹丕一箭射去,大鹿即毙,曹丕令叡射小鹿;曹叡不从,说:“陛下已经杀掉了母鹿,臣实在不忍心再杀掉它的孩子。”说完哭泣不已。魏文帝曹丕于是放下弓箭,深感惊奇,于是罢猎回宫。
第616章 难倒东吴使,表兴北伐师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