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8章 张合毙命,孔明归天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sp; nbsp明帝曹叡寻且想入非非,命郭夫人从弟郭德,过继甄黄,承袭亡女淑封爵,甄淑为平原懿公主,郭德即袭封平原侯。郭德为郭夫人从弟,即为曹叡女淑从舅,从舅可为甥女继子,真是荒谬。并常至郭太后前,诘问甄后死状,郭太后忿然道:“先帝自赐彼死,与我何干?况汝为人子,何必追仇死父,为前母逼死后母呢?”
nbsp曹叡更加气愤,凡郭太后饮食服用,故意裁减,气得郭太后有口难言,郁郁致死。曹叡令内侍棺殓,使如甄后故事,惟表面上治丧如仪。
nbsp郭太后生平,颇知守俭,不好音乐,又能抑损母族,力戒骄奢,只因谗妒甄氏,终至结局不良,天道好还,莫谓善恶无报呢!暮鼓晨钟。
nbsp会因山阳公刘协病逝,魏主曹叡总算尽礼,素服举哀,仍然许用天子礼丧葬,墓号禅陵,追谥为孝献皇帝。东汉自光武帝起,至汉献帝止,共历八世,凡十二主,得国二百九十六年;汉献帝在位三十一载,被篡位后,又阅十四年,寿终五十有四。其孙刘康,嗣为山阳公,再传二世,至晋怀帝永嘉年间,五胡乱华,山阳公秋被杀,祚绝国亡。总结汉事,笔无渗漏。
nbsp传说青龙二年冬,魏明帝曹叡谒高平陵。仪仗行至神道,忽然看见陵阙栖满赤色的鸟雀,朱喙金睛,鸣声凄厉如小儿啼。高平陵令驱之不去,反聚愈多,雀羽蔽天,竟将石麒麟染作赭色。魏明帝曹叡见之大怒,令羽林军以火箭射雀,火矢及羽即熄,雀群反而却凝聚作人形,衣前朝官服,拜舞如臣礼。
nbsp于是魏明帝曹叡让人占卜吉凶,太史令占曰:“此乃邺城铜雀台旧魂。昔武帝遗令:“吾婢妓皆着铜雀台,月朝十五辄向帐作伎”,今台废人亡,故化雀鸣冤。”明帝曹叡于是下令打开武库取出曹操的遗物,看见赤雀尽附在“魏武王”的金印,衔玺绶向西而飞。西风骤起,送来邺城方向悲笳声,隐约闻《铜雀怨》曲。
nbsp当夜有老宫人跪拜谒见魏主曹叡,自称铜雀台旧妓:“妾等死后魂附铜雀,今见陛下修陵奢靡,忆武帝薄葬之令,故来谏。”
nbsp言毕化雀衔明帝曹叡的衣角,引至陵寝后穴。穴中现出曹操的梓宫,棺椁朴素,随葬唯《孙子兵法》竹简、敝袍一领。对照明帝所修陵阙奢华,明帝惭愧非常,导致惊出冷汗而令沾衣。
nbsp明帝曹叡遂罢陵工,颁《俭葬诏》:“遵武皇帝遗制,陵地不过百亩,明器唯陶瓦。”雀群闻诏,齐飞离开。
nbsp自汉献帝方葬不久,忽然有军报传入许昌,乃是蜀相诸葛亮,与吴主孙权,东西进攻,两国各兴兵十万,浩荡前来。
nbsp魏主曹叡亟使将军秦朗,督兵二万,往长安会合司马懿,一同拒蜀,自率将士东行,抵敌吴师。吴主孙权正出兵巢湖,进攻合肥新城,并遣陆逊等入江夏淝口,西指襄阳;孙皓等入淮北,向广陵淮阴。魏主曹叡也遣将分堵,惟自乘龙舟东下,直达寿春,援应合肥。合肥守将满宠,欲设一欲取姑与的计策,佯弃合肥新城,诱敌至寿春城下,合兵围攻,魏主曹叡却不从,但使宠饬众坚守,静待援应。
nbsp会陆逊献策孙权,愿出奇兵,截曹叡归路,不幸使人被魏逻骑所得,计不得行。吴将诸葛瑾闻知,连忙即报陆逊。陆逊方催人栽种菜菽,自与诸将弈棋,闲暇如常,诸葛瑾不胜惊异。
nbsp陆逊见他慌张情状,不待详说,便与语道:“军机漏泄,我已探知,但若遽退,敌必来追,岂非危道么?”
nbsp说罢,陆逊复邀诸葛瑾进入后帐,密嘱数言,诸葛瑾欣然趋出,仍督舟师向襄阳城;陆逊亦催动陆军,与诸葛瑾并进。襄阳守将刘劭,本已接到曹叡命令,出兵攻打诸葛瑾,一闻陆逊亲出,慌忙退还。
nbsp陆逊至白河口潜遣部将周峻等,分略江夏、新市、安陆、石阳;魏兵俱不敢出,任他来去自由。极写陆逊之才。
nbsp那吴主孙权督攻新城,反被满宠招募壮士,毁去进攻工具,孙权失利退归。
nbsp陆逊闻吴主孙权己退,然后徐徐引还,毫无损失,安然抵镇。孙韶等也即回军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nbsp魏王曹叡素闻逊名,还恐他截击后路,既闻吴兵东返,也不愿进逼,回棹西行;诸将请径赴长安,合兵击蜀。
nbsp曹叡独说道:“吴既却兵,蜀自丧胆,司马大将军,自足制敌,无烦我亲往了。”
nbsp遂遄返许昌。嗣接司马懿军报,谓蜀兵出屯五丈原,未分胜负,现惟以守为战,彼若粮尽,自然退师等语。曹叡揣知司马懿意,饬令司马懿约束诸将,坚壁拒敌。原来司马懿与诸葛亮战过数次,败多胜少,此次闻诸葛亮进攻,当然打定主意,但守勿战。当诸葛亮出军渭南时,司马懿即引兵渡渭,背水立寨,且语诸将道:“亮若出武功,依山东进,却是可忧;若西出五丈原,便可无虑了。”这也安定军心的巧言。
nbsp嗣闻诸葛亮果屯五丈原,乃使郭淮据住北山,为犄角计,及蜀兵到了北原,已由郭淮扼守,进击无效,因即退去。诸葛亮已命运粮军士,用着木牛流马,运米集斜谷口,尚恐日久告罄,特派兵屯田,散处渭滨;惟严申禁令,不准侵扰居民,兵民相安无事,诸葛亮亦欣慰,满望就地得粮,好与司马懿坚持到底,免得奔波往返,再致徒劳。一面使人迭下战书,催促司马懿出来迎战,无论斗将斗兵斗阵,任司马懿自择。
nbsp司马懿只是不出,经诸葛亮催逼不过,方才出斗阵法。
nbsp诸葛亮布成八卦阵,司马懿亦认识,及遣戴凌等攻打,按着兵书,嘱令前往。哪知戴凌等一入阵中,辨不出什么方向,没头乱撞,终被蜀兵个个擒住,诸葛亮命人把魏兵剥去衣甲,一律放回,叫他们转告司马懿,要司马懿亲自过来攻阵。
nbsp司马懿佯约明日,收兵还营,竟不复出。诸葛亮使人责骂司马懿背约,司马懿始终忍辱,置诸不答。及诸葛亮贻司马懿巾帼女服,司马懿假意笑说道:“孔明竟视我作妇女么?”好一番忍耐工夫。
nbsp说着,厚待来使,问及孔明寝食,及事情烦简,使人答道:“诸葛公夙兴夜寐,凡罚在二十以上,皆须亲览,日食不过数升。”
nbsp司马懿闻言大喜。及使人辞去,即顾语将佐道:“孔明食少事烦,不能长久了。”诸将以为遣我女服,受辱太甚,俱请一战泄忿,司马懿禁遏不住,故意表请出战。
nbsp魏主曹叡见了表文,询及卫尉辛毗,辛毗谓司马懿志在拒守,恐将佐违言,欲得诏旨压服,方免群议,魏王曹叡也以为然,统是司马知己。乃令毗持节传诏,只准守,不准战。事为蜀护军姜维所闻,入告诸葛亮道:“敌营内有辛毗到来,定是如懿所愿,不复出战了。”
nbsp诸葛亮叹息道:“懿本无战志,不过佯为请战,借此服众;古称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,若果能制我,何必千里请战呢?”
nbsp嗣是司马懿竟不出,相持至三月有余,诸葛亮郁愤成疾,渐致不起。后主刘禅闻信,忙遣仆射李福省视,并谘问大计,诸葛亮略与谈论,遣李福返报。李福已经辞去,数日复来,诸葛亮病愈加重,见了李福面,便与语道:“我知君来意,后事不暇细谈,可尽问蒋公琰。”
nbsp李福又说道:“公琰后谁可大任?”
nbsp诸葛亮答言费文祎。李福再问其次,亮却不答,汉祚已终,不消再说。
nbsp惟召入杨仪、姜维,密嘱后事,并及退军方法,且令左右扶起榻中,出营四望。时正黄昏,夜色沈沈,忽有一大星,自东北来,色赤有芒,流至西南,欲向军营中坠下,诸葛亮不禁失色,哇的一声,呕出了一口鲜血,接连尚带着喘声,左右见不可支,扶令返寝,诸葛亮顾杨仪姜维道:“天象如此,命已难延,只恨不能与诸君讨贼了!”
nbsp遂口授遗表,令仪写讫。挨至夜半,竟尔寿终,享年五十有四,时为蜀汉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。详志月日,遗恨无穷。有诗叹道:
nbsp危厦徒凭一木支,明知艰险且驱驰;
nbsp臣心未已臣躬瘁,遗表流传两出师。
nbsp杨仪姜维,遵嘱办事。欲知如何措置,请看下回再叙。
nbsp身为丞相,诸葛亮深知:“屋漏在下,止之在上,上漏不止,下不可居也。”他不仅带头廉政,树起一面旗帜,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、法律建设来抓,对蜀汉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的方方面面,都产生了重大影响。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,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。
nbsp在诸葛亮执政时期,年青的后主,常欲采择以充后宫。当时负责宫中事务的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,今嫔嫱已具,不宜增益,终执不听。
nbsp后主皇妃之数是一个复杂问题,涉及到皇宫规模建制等诸多问题,非董允所能决定。当时,“及备殂没,嗣子幼弱,事无巨细,亮皆专之”。“政事无巨细,咸决于亮”。
nbsp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,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,为官节俭,力戒奢华,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。
nbsp诸葛亮立法公开、执法公平,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。蜀汉章武元年四月丙午日(221年5月15日176),刘备在成都称帝。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,所以法令废弛,地方派系坐大自强,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,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作为客籍政权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。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认为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,而蜀汉是建立在律令长期废弛,导致官民混乱君臣无道,紊乱了“纲纪”。他说“三纲不正,六纪不理,则大乱生矣”三纲是指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。六纪是指诸父有善,诸舅有义,族人有叙,昆弟有亲,师长有尊,朋友有旧。所以只有任法才能改变德政不举、威刑不肃的局面只有威之以法,才能改变蜀土人士,专权自态,君臣之道,渐以陵替的态势。与儒家“崇礼”治世的观点不同诸葛亮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的根源在乎“法”,因此,诸葛亮一再告诫、反复强调法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性“夫一人之身,百万之众,束肩敛息,重足俯听,莫敢仰视者,法制使然也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nbsp不仅如此,诸葛亮还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了不以法治国的严重后果“若乃上无刑罚,下无礼义,虽有天下,富有四海,而不能自免者,莱纷之类也。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,而人不能逆其命者,孙武、穰苴之类也。故令不可轻,势不可通。”
nbsp因此,诸葛亮入蜀之初便与法正、刘巴、李严、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,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《蜀科》。此外,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,其内容包括了《八务》《七戒》《六恐》《五惧》等条规。
nbsp诸葛亮善于治军,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就曾提到,诸葛亮“治戎为长”。诸葛亮也曾在《论荐刘巴》一文中亲言:“运筹策于帷幄之中,吾不如子初远矣!若提鼓,会军门,使百姓喜勇,当与人议之耳。”可见,诸葛亮治军有方。
nbsp在边疆治理上,诸葛亮重新划分行政区,增加郡的数量、大力推进郡县制,并通过将地方态度恶劣的豪强迁往成都的策略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。
nbsp同时,他还笼络当地各民族首领以及大姓氏族,许以特权协助蜀汉政权统治蜀地南部地区。他推行少数民族与汉族官吏交流制度,增强蜀汉政权对南部地区的管理。
nbsp除此之外,诸葛亮还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先进的汉族农业技术,提高当地生活水平,并允许汉人前往少数民族地区生活。另外,诸葛亮不仅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信仰,也利用当地人信奉鬼神的风俗,宣扬封建君臣关系,强化蜀汉政权的正统性。
喜欢。
第618章 张合毙命,孔明归天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