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5章 大明“通天索”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【崇祯十年春寒料峭。】
nbsp【紫禁城西北角的观星台工地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。】
nbsp【朱由检微服至此。】
nbsp【正见数十名工匠围着一尊尚未安装的青铜浑天仪束手无策。】
nbsp【这尊重达三千斤的天象仪器,仅凭现有木架与人力,根本无法升至三丈高台。】
nbsp【工部郎中赵文远满头大汗地禀报道:“陛下,自开工以来,已有三人因器械崩塌重伤,如今工匠们皆心生畏惧,工程停滞旬日……”】
nbsp【皇帝俯身查看断裂的木质滑轮,指腹触到粗糙的纹理,眉头拧成死结。】
nbsp【远处传来急促的锣声。】
nbsp【运河码头又传来噩耗,新造的起重木架不堪重负,三艘满载漕粮的船只倾覆,数百石白米沉入江底。】
nbsp【望着漂浮在江面的粮袋,朱由检突然扯下腰间玉佩重重攥在掌心,翠玉硌得虎口生疼:“若不能造出超越人力极限的起重神器,谈何富国强兵?”】
nbsp【次日早朝。】
nbsp【断裂的木滑轮被掷于丹墀之上,在晨光中碎成齑粉。】
nbsp【“工部每年因起重事故折损千两白银,漕运延误导致江南米价暴涨三倍!”】
nbsp【朱由检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回响,“朕问你们,难道要永远困在这‘力有不逮的死局里?”】
nbsp【刑部尚书王应熊颤巍巍出列:“陛下,起重搬运向凭人力畜力,此乃天道,强行革新恐遭天谴……”】
nbsp【话音未落,皇帝已展开一卷泛黄的羊皮图纸。】
nbsp【那是传教士利玛窦进贡的单滑轮示意图。】
nbsp【“西方诸国早已用滑轮提升重物,”朱由检指尖划过图中交错的绳索,“朕意在此基础上,打造可吊起万斤的‘通天索!”】
nbsp【殿内顿时炸开锅。】
nbsp【御史台纷纷弹劾,称此举“违背祖制,蛊惑圣心”。】
nbsp【唯有工部侍郎徐光启抚须沉思:“若能解决滑轮承重与绳索摩擦之弊,或可一试。”】
nbsp【工部工坊内。】
nbsp【七十二岁的老匠头陈阿三将图纸往地上一甩:“陛下,单滑轮吊百斤已是极限,若将滑轮串起,绳索摩擦生热,铁环不出半刻便会断裂!”】
nbsp【他布满老茧的手重重拍在铸铁滑轮上,发出沉闷的回响。】
nbsp【朱由检却蹲下身子,用炭笔在地面勾勒:“改用青铜浇铸滑轮,内槽镶嵌牛油浸润的檀木轴;绳索以九股蚕丝混编,再浸桐油防腐——今日便试!”】
nbsp【首次试验在御花园进行。】
nbsp【当工匠们将七组滑轮串联完毕,朱由检亲自握住主绳。】
nbsp【随着“起”的号令,三百斤石磨缓缓离地三尺,却在刹那间麻绳崩裂,石块轰然坠地,溅起的碎石擦伤了小太监的脸颊。】
nbsp【血珠滴落在青砖上。】
nbsp【御史们的弹劾奏章次日便堆满龙案:“陛下以奇技害命,实乃昏聩之举!”】
nbsp【连续十七个昼夜。】
nbsp【工坊灯火未熄。】
nbsp【朱由检与工匠们反复测算滑轮角度、试验不同材质。】
nbsp【年轻匠人李铁突发奇想:“若将定滑轮与动滑轮交替排列,力量是否能层层叠加?”】
nbsp【众人立即将两组滑轮反向安装。】
nbsp【当五百斤石碾平稳升起时,陈阿三浑浊的老泪滴在青铜滑轮上:“活了五十年,从未见过这般神物!”】
nbsp【但新的难题如潮水般涌来。】
nbsp【滑轮组运行时发出刺耳轰鸣,震得人耳膜生疼。】
nbsp【多层绳索相互缠绕,常需半个时辰才能解开。】
nbsp【更致命的是,青铜滑轮在重压下出现细微裂痕。】
nbsp【朝堂之上,关于“通天索”的争论已达白热化。】
nbsp【礼部侍郎挥舞笏板:“此等轰鸣惊扰皇城龙脉,必遭天罚!”】
nbsp【朱由检却下令将改良后的滑轮组搬上金銮殿。】
nbsp【随着太监轻拉绳索,象征皇权的青铜鼎缓缓升起三尺。】
nbsp【满堂文武先是屏息,继而爆发出此起彼伏的惊叹。】
nbsp【首辅徐光启颤抖着抚摸滑轮:“若用于城墙修缮,可省七成人力;铸造火炮时,搬运铁块亦不再艰难!”】
nbsp【首批“通天索”运抵南京码头那日。】
nbsp【漕运使王大人围着装置踱步:“这铁疙瘩当真能吊起万斤粮船?”】
nbsp【十二名纤夫拉动主绳,滑轮组发出规律的吱呀声,搁浅的漕船在众人瞠目结舌中缓缓脱离浅滩。】
nbsp【围观百姓齐刷刷跪地叩拜,山呼“万岁”的声浪惊飞了江面白鹭。】
nbsp【消息传回京城。】
nbsp【朱由检立即下旨:在九边重镇、各大商埠设立“起重监”,凡改良“通天索”者赏银百两。】
nbsp【苏州城的码头率先尝到了甜头。】
nbsp【以往需要上百人肩扛手抬的巨型粮包,如今只需十人操作“通天索”,便能轻松起运。】
nbsp【码头工头老周感慨道:“以前扛包,累得腰都直不起来,现在有了这宝贝,省力不说,还能多接几趟活!”】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nbsp【扬州的盐商们更是欣喜若狂。】
nbsp【他们用“通天索”建造十丈高的盐仓,装卸效率提升了五倍不止。】
nbsp【以往需要数月才能装满的盐仓,如今短短几日便可完成。】
nbsp【盐商们纷纷感叹:“有了‘通天索,我们的生意能做到更远的地方去了!”】
nbsp【在大同兵工厂,“通天索”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】
nbsp【工匠们借助它搬运沉重的铁块,铸造出千斤重的红衣大炮。】
nbsp【这些威力巨大的火炮被运往边关,大大增强了明军的战斗力。】
nbsp【总兵感慨道:“以前铸造大炮,光是搬运材料就要费老大劲,现在有了‘
第445章 大明“通天索”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