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1977,开局女知青以身相许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413章 给资本家们好好上上课吧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一九七七年六月的港岛,清晨的空气带着海港特有的潮湿与闷热。

    nbsp街边的报摊刚支起,各色报纸便像潮水般涌向街头巷尾。

    nbsp其中,《亚洲日报》那猩红加粗的头版头条,像一把烧红的烙铁,猛然烫在了所有关心港岛报界风云的人们眼中。

    nbsp【金庸挖角,意欲何为?小林天望直言《明报》10%股份可换黄易!】

    nbsp白纸红字,犀利得刺眼。

    nbsp内容直指金庸日前放出的豪言壮语——无论《亚洲日报》给黄易多少稿酬待遇,《明报》都将支付双倍至少。

    nbsp行文充斥着模仿金庸昨日语气的戏谑味道,但核心内容却像一把淬了冰的匕首,狠狠捅向金庸的心窝。

    nbsp文章毫不避讳地挑明:作者黄易在《亚洲日报》享有的并非仅仅是稿费,而是实打实的报社股份,占比不低于20%。

    nbsp若要放黄易离开,去《明报》继续《寻秦记》,可以!

    nbsp条件只有一个——金庸兑现其“双倍”承诺的最高体现:拿出《明报》10%的股份。

    nbsp并且,这股份,非给《亚洲日报》报社,非给中间人,是直接划归黄易本人名下。

    nbsp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揶揄和笃定,仿佛算准了对手的命门。

    nbsp“此乃阁下亲口所言,不论我等予黄生何种待遇,阁下皆双倍之……今我等言明黄生之待遇,不惟稿酬,更在股权,阁下《明报》之双倍,唯有股分可堪匹配。”

    nbsp句句如锥,戳在金庸那句意气风发的“重金求才令”上,令其瞬间显得苍白而莽撞。

    nbsp与此同时,《明报》当日新鲜出炉的头版头条,同样醒目异常,标题力透纸背:“《明报》重金诚聘奇才黄易,《寻秦记》稿酬无上限!”

    nbsp金庸亲自署名的求贤文告,慷慨激昂,字句铿锵有力,强调了对黄易及其《寻秦记》的势在必得。

    nbsp文内更是特意点明,此次挖角获得了财力雄厚的霍大公子霍震挺的全力资助,

    nbsp“稿酬再巨,亦不在话下”,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财大气粗与志在必得的架势。

    nbsp铜锣湾,《明报》编辑部大楼顶层。

    nbsp巨大的落地窗前映照着维港清晨的光影,但那片开阔并未带来丝毫开阔的心境。

    nbsp查良镛和主编王阳两人,各自拿着还散发着油墨味的《亚洲日报》和《明报》,面面相觑。

    nbsp查良镛平日温和儒雅的脸上,此刻像是打翻了五味瓶。

    nbsp他先是下意识地瞥了眼自己那份豪气干云的求贤令,再看看《亚洲日报》上那精准又辛辣的反击,嘴角似乎想向上扯出一个自嘲的苦笑,却凝固在了一个尴尬僵硬的弧度上。

    nbsp一股难以言喻的滋味从胃里翻涌上来,仿佛真的吞下了一只苍蝇,恶心、憋闷又无从发作。

    nbsp王阳站在一旁,脸色亦是不好看。

    nbsp手中的烟卷燃烧了大半截,烟灰长长地悬着,几乎要掉落也浑然不觉。

    nbsp他内心一阵翻滚,懊恼、震惊和一丝被愚弄的愤怒交织着。

    nbsp昨日他们还在为这一招“重金求才”击节叫好,认为以霍家的财力和《明报》的底蕴,开出“双倍稿酬”的条件实属立于不败之地的高招。

    nbsp既能挖来摇钱树黄易,又能沉重打击死对头《亚洲日报》。

    nbsp哪里能料到,一夜之间,风云突变。

    nbsp那个小林天望,那个以日本华裔身份在港岛搅弄风云的年轻人,竟用了如此匪夷所思的一招——直接把报社股份分给一个连载小说作者?!

    nbsp“阴险!

    nbsp十足的阴险狡诈!”

    nbsp查良镛猛地将两份报纸拍在宽大的红木桌面上,发出沉闷的响声。

    nbsp他气呼呼地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,胸膛微微起伏,语气里充满了难以接受与荒谬感,“阿阳,你听听,这像什么话!

    nbsp哪有一间正经报社,会把股份分给旗下连载的作家?

    nbsp这完全就是胡闹,是搅乱行规!”

    nbsp王阳深深吸了一口烟,让辛辣的烟气在肺部转了一圈才缓缓吐出:“查生,的确离奇。

    nbsp黄易在《亚洲日报》占股不低于20%……这简直骇人听闻。

    nbsp小林天望他……他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人吗?

    nbsp商人逐利为本,此举岂非自损根基,将报社命脉随意交予他人之手?”

    nbsp他内心急速盘算着,试图找出其中逻辑上的漏洞。

    nbsp“这消息是真是假?

    nbsp莫非是《亚洲日报》为了对抗我们挖角,联手黄易放出的烟雾弹?

    nbsp故意设下这我等绝不可能应承的苛刻条件?”

    nbsp查良镛沉默了几秒,在办公室里踱了两步。

    nbsp窗外楼下报摊的喧嚣隐隐传来,像是对他此刻窘境的嘲讽。

    nbsp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,内心深处那个精明的生意人开始与愤怒的情绪角力。

    nbsp他回忆起小林天望之前那些出人意料的举动:收购濒死的报社、创立异军突起的《龙JUMP》、甚至是和霍大少争风吃醋引发舆论风暴提升自己和产业的知名度……

    nbsp每一件事,起初都被视为离经叛道,甚至是自寻死路,但最后,似乎都在那小子的操控下走向了成功,至少是站稳了脚跟。

    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    nbsp这让他感到一阵凛然。

    nbsp他停下脚步,眉头紧锁:“阿阳,烟雾弹?

    nbsp怕是未必。

    nbsp这小林天望,行事向来不按常理出牌。

    nbsp别人觉得不可能、不敢想的事情,他做起来毫无负担。

    nbsp他把黄易捧作《亚洲日报》的股东,看似疯狂,但也可能……正是以此将黄易与他绑得死死的。

    nbsp利欲可动人心,但股份,那是真正的共生死。”

    nbsp王阳闻言,心头也是一沉。

    nbsp他想起了更多关于小林天望的消息,那些看似荒诞不经却最终奏效的点子。

    nbsp“查生说得对,”他掐灭了烟头,“这人不能用常理度之。

    nbsp也许对他而言,20%的股份换一个忠心耿耿、能撑起半边天的顶梁柱,外加狠狠反击我们并抬高门槛,是一笔划算的买卖?

    nbsp更重要的是,”

    nbsp王阳加重了语气,“他这一手,等于给我们挖了个深坑。

    nbsp他咬死了是我们要‘双倍高价,现在他亮出了底牌,我们若不应战,连10%股份都不愿意给的话,岂不是自打耳光,成了虚言恫吓?

    nbsp《明报》的信誉往哪里摆?”

    nbsp查良镛的脸上血色褪去几分。

    nbsp信誉、面子、市场的眼光……这些无形的压力远比真金白银更重。

    nbsp他重新坐回主位,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。

    nbsp内心陷入激烈的斗争。

    nbsp身为一个白手起家、一手创立《明报》并将其打造成文化标杆的成功报人,他骨子里始终是一个务实乃至有些吝啬于控制权的商人。

    nbsp他可以豪掷千金支付稿费,哪怕超出预期,只要能看到回报,看到《寻秦记》给《明报》带来的发行量飙升、广告收入暴涨。

    nbsp付钱,哪怕是天价稿酬,终究是流水账上的数字变动。

    nbsp但股份不同!

    nbsp那是《明报》的根本,是他查良镛安身立命、半生心血的结晶,是他权威的象征,是他掌控一切意志的根基!

    nbsp交出10%?

    nbsp给一个外来的、虽然才华横溢但终究是“员工”性质的作家?

    nbsp这个念头本身,就像有无数根针在刺痛他的神经。

    nbsp“绝对不行!”查良镛几乎是咬着牙,从喉咙深处挤出这四个字,斩钉截铁,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。

    nbsp他看着王阳,眼神复杂,“阿阳,稿费我们可以再谈,再加!

    nbsp我可以允许给黄易一个史无前例的天价,高到足以让他动摇。

    nbsp但股份……《明报》的股份,一丝一毫,都绝无可能!

    nbsp更别说是10%给一个作者!

    nbsp这开了先河,《明报》将来如何管理?

    nbsp其他名家效仿又当如何?

    nbsp这报社岂不是要变作家俱乐部?”

    nbsp王阳心中默然一叹。

    nbsp他知道,这才是查生真正的底线。

    nbsp用股份锁住人才,在讲究人情与稿酬的港岛文化圈,几乎闻所未闻。

    nbsp这超越了商业常规,触及了掌控者最敏感的神经。

    nbsp然而他也明白,《亚洲日报》这一手,已经将《明报》,尤其将查良镛本人,架在了火上烤。

    nbsp就在《明报》编辑部愁云惨淡之时,整个港岛报界都因《亚洲日报》的凌厉反击而震动。

    nbsp各家报社的老板、总编,早晨例会几乎无一例外地围绕着这份报纸展开。

    nbsp《星岛日报》的老板盯着报纸,吸了一口凉气:“小林天望……这一刀,又狠又准又稳,正正插在金庸的七寸上!

    nbsp用股权对付钞能力,这步棋……简直毒辣!

    nbsp金庸这回算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,被自己喊出去的‘双倍噎死了。

    nbsp他应还是不应?”

第413章 给资本家们好好上上课吧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