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穿越历史,从远古到现代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21章 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~春秋时代8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左传》据说是根据《春秋》叙述当时史实的。《春秋》是鲁国的史记。

    两书记每年的事,都是先写出这一年是鲁国哪一个国君在位的第几年;并且称鲁国为“我”,称鲁国国君只用一个“公”字。例如下句“公将战”的“公”,就是指的鲁庄公。

    2、伐:攻伐,讨伐。我,指鲁国。

    3、曹刿(gui贵音):有的书上说,曹刿就是《史记?刺客列传》中劫齐桓公归还侵占的鲁国土地的曹沫。

    4、其:这里指曹刿。肉食者,吃肉的人,指那些有权位的人。间,参与。焉,表示疑问语气。下文“惧有伏焉”的“焉”表示陈述语气,和这里的“焉”有区别。

    这两句说,有权位的人自会计划,(你)又何必参与其间呢?

    5、鄙:鄙陋,眼光短浅。

    6、乃:副词,于是。

    7、何:疑问代词,什么。以,介词,用。文言里疑问句以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,这个宾语一般放在介词的前面。

    何以战,即“以何战”,凭什么条件作战呢?

    8、衣食所安:衣食这些来养生的东西。安,“养”的意思,前面加助词“所”,构成“所安”这样一个具有名词性质的词组,在句中充当动词“专”的主语。

    专,专有,独享。必以分人,一定拿这些东西分给别人。

    文言里,介词“以”的宾语往往可以省略,如果补充起来,一般可用代词“之”。这里的“以”就是介词,省略了“之”。

    这里的“分人”,中间就是省去了介词“于”。所以“必以分人”就是“必以之分于人”。

    对介词“于”的省略应该特别注意,如果认为“分”是他动词,“人”是“分”的宾语,那就讲不通了。

    9、这句意思说:受惠的不过是近臣,这是小恩惠,未能普及众人。

    10、这句说:人民不会跟你去作战的。

    11、牺牲玉帛:都是祭神的东西。牺牲,指祭神的牛、羊、豕(shi始音)之类。帛(bo薄音),币。又,丝织物的总称。

    弗(fu副音)敢加也,(祭神的祝辞中),不敢以小为大,以恶为美。

    必以信,一定以信实(对鬼神)。

    12、孚:大信。

    这句意思说,对神不说谎话,这是小信,还不能算是大信。

    福:赐福,保佑。

    13、狱:文言里也指诉讼案件,不像现代语只指“监狱”。

    察:仔细考查。情:诚。

    这三句说:大大小小的狱讼,虽然不能够一一明察,可是一定要拿出诚心来处理。

    14、忠:尽己之心。

    这句说:这是能尽心于民的一类事情。

    15、则:就。

    这句说:(如果)作战(我)就愿意跟你去。

    16、这句说:鲁庄公同他(曹刿)共坐一辆车。

    17、长勺:鲁国地名。在那一县,不祥。

    18、鼓之:击鼓进军。

    19、三鼓:擂了三次鼓。这里鼓是动词。

    20、败绩:作战大败;语出《左传》庄公十一年:“大崩曰败绩”。

    21、驰之:驱车追赶。

    22、其辙:那车辙(指齐国战车的轮迹。)

    轼:古时车厢前供乘者扶手的横木。登轼可以望远。

    23、这句说:作战是要凭勇气的。

    夫:提起一句话的助词。

    24、作气:振作士气。

    这句意思说:(将要同对方交战,先击鼓进军。)第一次击鼓时,士兵勇气勃然而起(趁着这股勇气进攻,就可以战胜对方)。

    25、再:第二次,和现代语中“再”表示动作重复(可能不止二次)的意思不同。

    而:这句的两个“而”字都相当于“则”。

    26、盈:充沛,旺盛。

    这句说:他们的勇气已尽,我们的勇气正盛。

    27、伏:伏兵,埋伏。

    28、靡(mi米音):倒下。旗靡,指挥旗已经倒下,兵败的迹象。

第21章 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~春秋时代8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