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7章 经略西域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时值景元三年秋日,天高云淡,凉风渐起。翊京城外的农田里已泛起层层金黄,正是秋粮将熟未熟之时。晌午刚过,田埂上走来两个身影,正是身着便服的尚书令陈登与王镜。
nbsp陈登利落地挽起衣袖,蹲下身拨开一丛稻叶,指尖轻抚过叶缘。
nbsp他转头对身旁人道:“陛下看,这便是先前缺了肥的秧苗,叶尖枯黄,茎秆软弱。而今施了肥不过旬月,新抽的叶片已是碧绿健壮。”
nbsp阳光落在他沾了泥点的手背上,那双手虽执笔多年,抚弄禾苗时却依然带着农人般的熟稔。
nbsp王镜随之蹲下,欣慰一笑:“果然天差地别。这般明显的长势,农人们见了定会信服。”
nbsp二人沿着田畦缓步而行,陈登不时俯身指点。来到一片菜畦前,他拔起棵带着虫眼的白菜:“这是试过草木药剂的。往年这时节菜叶早被啃得千疮百孔,如今虽还有些虫蛀,却已好上许多。”
nbsp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个粗布包,“……陛下让农人们将苦楝叶、烟叶混着石灰水煮了,喷洒效果果然最好。”
nbsp王镜接过布包轻嗅,草药与石灰混杂的气息扑面而来。
nbsp“此法确实成本低廉,寻常农户都制备得起。”她的目光扫过远处正在收割的农人,语气沉静。
nbsp陈登拭去额角的汗珠,不禁感慨:“陛下日理万机,既要处置倭国使节之事,还常陪我到这田间地头……”
nbsp秋风掠过稻浪,送来阵阵稻香。
nbsp王镜微微一笑,目光仍流连在无边的田畴上:“外务固然紧要,内政才是根基。若一味追求开疆拓土、扬威四海,却让百姓饿着肚子听捷报,这样的盛名有何意义?”
nbsp“让耕者有其田,食者有其粮,这才是为君者最该在乎的功业。”
nbsp能让百姓田增产、碗添饭,比什么虚名都实在。
nbsp“得君如此,实乃万民之福。”
nbsp夕阳下,她侧脸认真,陈登望之失神。
nbsp……
nbsp日子便在这般平静且温暖的日常里缓缓流淌,时序悄然步入深秋,萧瑟秋风卷着寒意掠过中原大地,也吹向了西北边陲的广袤疆域。
nbsp深秋时节,一道诏令自中枢发出,命马腾、马超父子与吕布统领精锐,奔赴凉州平定羌胡。
nbsp众将接令后迅速整军出发。经过数月激战,终将分散劫掠的羌胡部落逐一击溃,彻底扫清了凉州周边的隐患。
nbsp隐患既除,朝廷随即启动对河西走廊的重建,着力于武威、张掖、酒泉、敦煌四郡。
nbsp工匠与民夫们昼夜不息地修复残破城防,重新垒砌城墙;官吏们带着粮种与安抚文书深入流民聚集之地,招抚离散百姓,引导他们重返家园、开垦荒地;水利工匠则沿着祁连山麓勘察水源,兴修沟渠与灌溉工程,淤塞多年的渠沟流淌起雪山融水,荒芜的田垄间又见绿意,河西的旱地变为良田。
nbsp其中,敦煌郡的建设尤为关键。
nbsp朝廷斥巨资在此驻扎精锐部队,可随时响应西域方向的军情;粮仓则囤积了大量粮草,为后续西进的军队与使团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。敦煌也自此从边陲小城,一跃成为西征西域的总后方。
nbsp……
nbsp敦煌的风里裹着沙粒,打在新砌的粮仓墙面上,发出簌簌声响。
nbsp马腾身披玄色铠甲,立在粮仓制高点,目光扫过下方忙碌的人群。
nbsp民夫们肩扛木梁,将晒干的粮食倒进粮仓,士兵则手持木牌,仔细核对每批粮食的数量,在账簿上画押。
nbsp一名校尉快步上前禀报:“将军,西城门的粮道已通,下一批从武威运来的粮草,三日后便能到。”
nbsp“只是城北的蓄水池还需十日才能完工,若遇风沙,恐影响饮水。”
nbsp马腾接过图纸,沉声道:“调两百名士兵去帮工,昼夜赶工,务必与粮仓同时完工。西域各国观望者多,这粮仓是西征的根基,一粒米、一滴水都不能出岔子。”
nbsp待敦煌建成,河西四郡局势彻底稳定,朝廷正式经略西域。
nbsp大军与使团从敦煌西门迤逦而出,沿着河西走廊向西推进。
nbsp东汉后期,朝廷对西域的控制力逐渐减弱,中原战乱频繁,朝廷无力西顾,西域与中原的直接联系基本中断。此次经略目标便是恢复中原与西域中断已久的联系,让西域各国重新承认汉朝的宗主地位,重新回归天朝版图。
nbsp为首的老将军马腾勒马回望,但见敦煌城头黄旗招展,身后儿郎甲胄生辉,不由抚须长笑:“且教西域诸国再见汉家威仪!”
nbsp第一步,便是向西域主要邦国派出使团。
nbsp鄯善、于阗、龟兹、疏勒等国
第367章 经略西域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