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天工开物,我在古代养妻儿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622章 军民一心,灾后重建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“龙舟”运粮,平抑了饥荒;花儿捐衣,温暖了寒夜。

    nbsp在安国公府一系列雷霆万钧、却又饱含着人道关怀的组合拳之下,肆虐于帝国腹心的天南、云梦两大灾区的局势,终于从最初那濒临崩溃的混乱与绝望之中,渐渐稳定了下来。

    nbsp恐慌的民心,初步安定。

    nbsp灾民的性命,暂时保全。

    nbsp然而,对于坐镇京城中枢,统揽全局的安国公张大山而言,他深知,这,仅仅是完成了整个救灾战役中,最艰难、也最紧迫的第一步——活下去。

    nbsp而接下来,一个更为艰巨、也更为长远的挑战,正如同两座被洪水和干旱摧残得满目疮痍的大山,沉甸甸地,压在了他的面前。

    nbsp那就是——重建。

    nbsp如何让那数千万流离失所的灾民,重新回到他们那片残破的家园?

    nbsp如何让那被洪水淹没、被干旱龟裂的万顷良田,重新焕发生机?

    nbsp如何修复那些被冲毁的道路、桥梁、堤坝、水利?

    nbsp如何在这片巨大的废墟之上,重新建立起足以让百姓安居乐业的、可持续的生产与生活秩序?

    nbsp这些,才是真正考验一个国家治理能力,也决定着这场救灾最终成败的关键。

    nbsp传统的做法,无非是朝廷拨付一些微薄的安家银两,再减免几年的赋税,然后,便任由灾民们,用最原始、最缓慢的方式,去舔舐伤口,自生自灭。

    nbsp这个过程,往往需要数年,甚至十几年的时间。

    nbsp而且,常常会因为地方官府的贪腐、豪强的兼并、以及重建过程中的无序和混乱,而滋生出更多新的社会矛盾,遗祸无穷。

    nbsp张大山,绝不允许这样的悲剧,在自己的手中重演。

    nbsp他要的,不仅仅是重建。

    nbsp他要的,是一场“脱胎换骨”的新生!

    nbsp他要借着这次重建的机会,将他那套早已在清溪城被证明了其先进性的“格物营造”之法,以及“可持续发展”的理念,彻底地,贯彻到帝国最富庶、也最需要变革的腹心之地!

    nbsp但,这需要一支力量。

    nbsp一支,既有强大执行力,又有严明纪律,更能吃苦耐劳,还不与地方利益集团产生过多纠葛的……庞大力量!

    nbsp他的目光,穿过了书房的窗棂,望向了京城郊外,那几座刚刚才从北伐战场凯旋归来、军容鼎盛、杀气未消的……巨大军营。

    nbsp一个石破天惊的、足以让整个朝堂都为之震动的念头,在他的脑海中,豁然成型。

    nbsp……

    nbsp御书房内。

    nbsp皇帝宁宣宗看着手中,那份由安国公府最新呈递上来的、关于天南、云梦两地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方案,眉头,不由自主地,紧紧锁了起来。

    nbsp这份方案,宏大,周密,充满了远见。

    nbsp无论是对水系的重新梳理,还是对田亩的科学规划,亦或是对新村镇的环保布局……

    nbsp都让他感到无比的赞叹。

    nbsp但,唯一的问题是——人。

    nbsp“安国公,”皇帝的声音,带着几分凝重,“你这份蓝图,固然是好。但,如此浩大的工程,所需要的人力、物力,怕是……不亚于一场北伐啊。”

    nbsp“单靠那些‘以工代赈的灾民,怕是十年也难以完成吧?”

    nbsp“陛下圣明。”张大山躬身道,“臣,也正为此事而来。”

    nbsp“臣今日,斗胆,向陛下,请一支兵。”

    nbsp“请兵?”皇帝愣了一下,“如今北境已定,四海升平,安国公要兵何用?”

    nbsp“陛下,”张大山抬起头,目光灼灼地看着皇帝,一字一句地说道,“臣要请的,非是征伐之兵。”

    nbsp“而是……建设之兵!”

    nbsp“臣恳请陛下,下旨,从北伐凯旋的四十万大军之中,抽调精锐十万!”

    nbsp“暂时,放下刀枪,拿起锄头与铁锹!”

    nbsp“以军旅之建制,以雷霆之效率,开赴天南、云梦两大灾区!”

    nbsp“与当地百姓,军民一心,并肩协作!”

  &nb

第622章 军民一心,灾后重建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