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明末崛起: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080章 边境对峙上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从江县,这里原隶属贵州承宣布政使司黎平府,地处黔桂两省交界的苗岭山脉南麓,乃西南边疆一处偏僻的土司辖地。

    nbsp此地聚居着苗、侗、瑶等多个异族族群,大明王朝统治期间,“改土归流”政策未能在此完全推行,长期由当地土司世袭掌权,朝廷的行政与军事控制力薄弱,仅能维持表面上的臣服关系。

    nbsp当地族群多沿都柳江沿岸及山间河谷定居,每个村寨皆有独立的寨老管理体系与自保传统——平日耕猎为生,遇外敌侵扰则聚寨固守,对外部势力始终保持警惕。

    nbsp即便是大明官军,除非面临共同的生存威胁,族群也极少主动合作,仅在利益完全契合时,才会短暂出兵协助,合作结束后便迅速回归自治状态。

    nbsp从江的地理环境更加剧了其闭塞性:境内遍布高山峡谷与原始森林,唯一的水路都柳江虽穿境而过,但仅中下游部分平缓河段可通行载量极小的独木舟或小货船。

    nbsp陆路则全为崎岖山道,无一条官方修筑的驿道贯通,物资运输与人员往来全靠人力肩扛马驮,往返一次黔桂腹地往往需耗时月余。

    nbsp然而,自夏军进驻后,从江的格局彻底改变,夏军采取强硬政策,对境内不愿归顺的异族族群进行大规模清理。

    nbsp青壮男性中,一部分被编入屯田营,在都柳江沿岸开垦荒地,种植水稻、玉米以供应军粮。

    nbsp其余大部分则被征调至劳役营,或参与官道修建,或深入山间开采铜、铁矿藏。

    nbsp同时,夏军将此前在四川等地招募的汉族“团练”迁徙至此定居,填补族群清理后的人口空缺,使从江逐渐转变为以汉族为主体的聚居地。

    nbsp更具标志性的是,一条横穿贵州腹地、最终延伸至从江县的官道已正式完工。

    nbsp受限于复杂地形与人力短缺,这条官道大部分路段宽度仅六米,且需绕开悬崖峭壁与湍急河流,蜿蜒曲折如长蛇。

    nbsp为修建此路,累计有十万余名异族男女劳役因劳累、疾病或事故倒在道路两旁,尸骨甚至被直接填埋在路基之下,成为夏军“拓土开疆”的残酷注脚。

    nbsp与从江县隔江相望的,是广西承宣布政使司下辖的怀远县、融县及思恩府属地,三地虽同属大明疆域,却也各有其治理特点:

    nbsp怀远县:隶属于柳州府,明万历十九年,为加强对黔桂水路的控制,县治迁至丹洲岛——该岛扼守都柳江与融江交汇处,是黔桂水路运输的关键节点。

    nbsp融县:同样隶属柳州府,境内多山地丘陵,是苗族、壮族的主要聚居区,“改土归流”仅在县城及周边平原地带推行,偏远山区仍由土司与村寨自治。

    nbsp思恩府属地:此地推行“毛南甲”制度,由毛南族土目世袭管理,受思恩府土司直接节制。

    nbsp因与从江同处偏僻边疆,族群构成、生活习俗相近,两地往来多为民间层面的物资交换与文化互动,官方层面的往来极少。

    nbsp近一年来,这片原本相对平静的边疆地带,却陷入了剑拔弩张的对峙局面。

 &nbs

第1080章 边境对峙上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