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838集:生产流程优化实施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工具箱打开的咔嗒声还在车间里回荡,刘好仃已经站在了AI质检仪旁边。他没急着说话,只是轻轻拍了拍那台刚装好的设备,像是在安抚一匹刚进马厩的烈马。

    nbsp“它现在是咱们生产线上的新眼睛。”他转过身,看着围在一圈的技术人员和老工人,“以前靠人盯,现在它能一秒扫三百个点,连玻璃边缘的微裂纹都逃不过。”

    nbsp有人点头,也有人低头搓着手里的记录本。老张是厂里干了三十年的老质检,嗓门大,性子直:“刘工,机器再灵,它懂‘手感吗?我们摸一摸就知道温度对不对,它行?”

    nbsp刘好仃笑了:“它不行,但它能记。今天记一次,明天记十次,三个月后它比你还懂‘手感。”

    nbsp小王赶紧接话:“而且它不累,不上厕所,不请假,连午饭都不用吃。”

    nbsp一群人笑出声,气氛松了下来。

    nbsp刘好仃趁热打铁:“今天开始,包装线先试运行新流程——从切割到质检,全程数据追踪。每片玻璃都要‘刷脸过关。”

    nbsp“刷脸?”有人嘀咕,“玻璃又没身份证。”

    nbsp“有。”刘好仃指了指新装的传感器阵列,“编号、厚度、透光率、应力分布,全打成电子标签,存进系统。哪块出了问题,倒查三分钟就能定位。”

    nbsp他顿了顿:“这不是换台机器,是给咱们的生产流程换脑子。”

    nbsp会开得短,但劲儿足。散了会,大家各就各位。刘好仃没走远,蹲在角落看了一会儿老张收拾工具。那双手布满老茧,指甲缝里还嵌着一点玻璃粉——那是三十年的痕迹。

    nbsp他没说话,只是默默记下:观念的齿轮,得慢慢咬合。

    nbsp第二天一早,新流程正式启动。

    nbsp起初还算顺利。切割机按新指令调整了进刀速度,传送带节奏更稳,AI质检仪的绿灯一路亮到底。小王在控制台前盯着数据流,嘴里念叨:“良品率98.6%,稳了稳了……”

    nbsp话音未落,警报响了。

    nbsp红灯一闪,传送带戛然而止。屏幕上跳出一行字:“数据异常,质检中断。”

    nbsp“又来?”小王一拍桌子,“这才运行两小时!”

    nbsp刘好仃闻声赶来,没急着问人,先看数据曲线。他一眼就发现了问题——质检仪每秒采集三百帧图像,但老控制系统每十秒才刷新一次状态,信息对不上,系统直接“懵”了。

    nbsp“不是机器坏,是俩人说不同频道。”他回头对技术员说,“咱们得让新脑子和老身子学会同步呼吸。”

    nbsp供应商的工程师很快上线,远程调出协议转换模块。一番调试后,他们发现只要在中间加个“缓存池”,先把图像数据暂存,再分批喂给老系统,就能平滑对接。

    nbsp“就像吃饭,”工程师在视频里比划,“你不能让一个习惯小口嚼的人,突然吞整只鸡。”

    nbsp两小时后,系统重启。这次,红灯没再亮。

    nbsp刘好仃站在控制台前,看着良品率曲线重新爬升,嘴角微微扬起。他知道,这不只是技术的胜利,更是“磨合”的开始。

    nbsp一周后,新流程跑出了第一个像样的成绩单。

    nbsp生产效率提升了12%,废品率下降了7个百分点。财务老陈拿着报表来找刘好仃,脸上难得有了笑意:“这月电费是多了点,但省下的返工成本,够买三台电风扇了。”

    nbsp“那给大伙儿一人发一台?”刘好仃接过报表,顺手在背面写了条建议。

    nbsp老陈笑骂:“你倒是会做人。”

    nbsp可好景不长。效率上去了,人却开始喊累。

    nbsp新流程要求每道工序实时录入数据,操作工得一边盯机器,一边敲平板。老李是压模组的老师傅,平时话少手快,这两天却总在休息区揉脖子。

    nbsp“脖子僵,手也酸。”他实话实说,“以前干完一炉就歇会儿,现在跟打仗似的,连口水都顾不上喝。”

    nbsp刘好仃听在耳里,记在心里。

    nbsp当晚,他召集班组长开会,没讲大道理,只放了段视频——是车间监控回放,画面里工人们动作紧凑,像上了发条的机器。

    nbsp“咱们的流程快了,但人不是机器。”他说,“快,是为了活得更好,不是活得更累。”

第838集:生产流程优化实施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