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201集:创新成果转化难题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屏幕上的波形图还在闪烁,那串规律的咔哒声像钟表里走偏的齿轮,不急不慢地敲着。刘好仃把音轨拉到第三遍,放大那段异常频段,又调出C线过去两周的停机记录。三行数据并列排开:5月8日,非计划停机,原因标注“待查”;5月12日,同上;5月16日,还是“待查”。他眯起眼,把波形图拖到停机时间轴下方,对齐凌晨三点十七分——几乎严丝合缝。

    nbsp他起身走到共享池的电子台账前,翻看最近一个月新增的17条改进记录。老李的“三看法则”、小周的清洗避坑指南、阿珍的交接清单……每一条都标着“已归档”,可真正被写进标准作业手册的,只有两条。其余的,像挂在墙上的锦旗,好看,但不顶用。

    nbsp他回到电脑前,新建一个文档,标题打了四个字:“转化率”。

    nbsp第二天早会,他没提故障率,也没念创新指数。他把投影连上,放出了那张波形对比图。

    nbsp“这个声音,老李录到了,我们也看到了。可过去十天,C线停了三次。”他顿了顿,“如果我们早一步把这段声音定成预警标准,这三次停机,本可以少两次。”

    nbsp小林皱眉:“那为什么不早点定?”

    nbsp“因为没人能拍板。”刘好仃说,“老李是好心录的,我们是认真看的,可谁来决定‘这声音算不算问题?谁来改操作规程?谁去通知班组长以后听见这个声就得停机检查?”

    nbsp没人接话。

    nbsp阿珍低头掰手指:“我们改东西,向来是‘改了就行,没人问‘改了之后怎么办。”

    nbsp“对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我们修机器、改夹具、调参数,改完能用,就算完事。可问题是,改得好,不代表改得进制度;改得进制度,也不代表改得进钱袋子。”

    nbsp小周挠头:“啥叫进钱袋子?”

    nbsp“客户不知道我们能提前发现隐患,自然不会为‘少停一次机多付一分钱。”刘好仃说,“咱们干的是活儿,可别人认的是结果。现在问题是——我们有结果,但传不出去。”

    nbsp人群里有人小声嘀咕:“市场部又不来问我们有什么新本事。”

    nbsp“财务也不批钱让我们试新方案。”另一个声音补上。

    nbsp刘好仃没反驳,只把白板翻了个面,写下一行字:“从一个点子,到变成标准,再到被认可,中间要走几步?”

    nbsp他画了条流程线:创意nbsp→nbsp记录nbsp→nbsp验证nbsp→nbsp标准化nbsp→nbsp推广nbsp→nbsp收益。

    nbsp然后,他一支一支标出断点。

    nbsp“记录,我们做到了。共享池天天有人更新。验证呢?谁来组织试用?标准化呢?哪个部门负责把‘老李的声音写进操作手册?推广呢?是不是每个班次都得培训?最后,收益——我们省了三小时停机时间,厂里省了五千元损失,这功劳算谁的?能不能换点资源支持下一次改进?”

    nbsp小林举手:“我觉得,卡在‘没人专门管。”

    nbsp阿珍点头:“还有‘改了也没说法。积分是小奖励,可要是能算进绩效,或者算项目成果,大家才更有劲头。”

    nbsp小周搓着手:“关键是,改一个小地方,花不了多少钱。可要是想换传感器、加监测模块,就得报预算。可我们这种‘小改小革,从来进不了财务的立项名单。”

    nbsp刘好仃在白板上圈出三个词:“市场脱节、资金缺位、流程真空。”

    nbsp“第一,我们改东西,靠的是自己眼睛看、耳朵听、手去试。可客户要什么?他们怕什么?没人告诉我们。我们闭门造车,造得再好,人家不一定需要。”

    nbsp“第二,小修小补,靠加班加点能搞定。可真要搞点大动作,比如给设备加个自动监听模块,得花钱。可厂里没有‘创新转化基金,申请预算得走大项目流程,我们这点改进,连门槛都够不着。”

    nb

第1201集:创新成果转化难题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