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9章 劝耕农桑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阳春三月。
nbsp南方的水稻已经插秧了。
nbsp北方也进入了春耕、播种的时节。
nbsp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,号称八百里秦川。
nbsp是华夏中部的一片沃土。
nbsp从宇文泰到宇文邕,朝廷实行均田制,兴修水利。
nbsp使得此地成了大周的一大粮仓。
nbsp关中平原。
nbsp南靠秦岭,北倚黄土高原,西临陇山,东接黄河。
nbsp与崤山,中条山隔河相望。
nbsp山川环绕,地形完固,是典型易守难攻的四塞之地。
nbsp有汧河,泾河,洛河,沣河,灞河等河流汇入渭水。
nbsp渭水自西向东。
nbsp流经关中平原全境,最后注入黄河。
nbsp给八百里秦川带来便利的灌溉条件。
nbsp汉朝时期。
nbsp朝廷利用这些支流,修建了龙首渠、郑国渠、六辅渠、白渠、成国渠、漕渠等人工水渠。
nbsp后因战乱,大多都废弃了。
nbsp周武帝时,重新疏浚龙首渠,派贺兰祥重修白渠。
nbsp宇文衍亲政后,也下诏疏浚六辅渠。
nbsp这是郑国渠和渭水之间六条辅助性的水渠,能扩大灌溉面积。
nbsp龙首渠。
nbsp是汉武帝时期,利用“井渠法”修建的水渠。
nbsp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。
nbsp“井渠法”经河西走廊传到西域后,演化成了西北地区的“坎儿井”。
nbsp当前。
nbsp大周的产粮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区域:
nbsp中部:关中平原,梁州的汉中平原,邓州南阳盆地。
nbsp西部:益州成都平原。
nbsp东部:河洛平原,相州、幽州的华北平原,青州、徐州的黄淮平原。
nbsp南部:荆州平原,长江下游北面平原地区。
nbsp按道理。
nbsp这么多的产粮地区,养活区区两千多万人完全不是问题。
nbsp可现实却是,仍然有很多百姓吃不饱肚子。
nbsp宇文衍总结了几点原因:
nbsp一、粮食亩产量低。
nbsp北方粟麦亩产一百二三十斤,南方水稻不到两百斤。
nbsp换算下来,也就是后世50至80公斤的样子。
nbsp二、生产力低。
nbsp三、农业技术落后,主要还是看天吃饭。
nbsp四、良田大多集中在贵族和地主阶层手里。
nbsp他们不用缴纳田租,或是交得很少。
nbsp这也是宇文衍设立农学馆的目的所在。
nbsp研究种植技术。
nbsp培养优良品种。
nbsp改善沤肥之术等。
nbsp通过一系列措施,以求增加粮食产量。
nbsp同时。
nbsp推行曲辕犁等农具,改良水车,提高生产力。
nbsp在小皇帝的要求下。
nbsp三月,四月。
nbsp各地方官府的重中之重就是劝农桑,保播种。
nbsp这将作为地方官员考核中,占比很重的一项。
nbsp宇文衍身处皇宫,却随时关注各州春耕事宜。
nbsp驿路之上,驿马飞驰。
nbsp水道之中,驿船急行。
nbsp各地方官府上表的奏章,如雪片一般飞向京城。
nbsp……
nbsp“陛下……”
nbsp墨言快步来到跟前,轻声禀报了一个消息。
nbsp“这不胡闹嘛!”
nbsp宇文衍听了不由蹙眉。
nbsp放下手中的狼毫笔,站起身来。
nbsp原来,在白雀庵出家的三位太后。
nbsp竟然要代表寺院,去往天竺求取真经。
nbsp去年。
nbsp宇文衍下诏,禁止寺院经营寺库。
nbsp并强行规定,二十年内,从天竺取回真经者,朝廷才颁发立寺许可文书。
nbsp当下所有寺院,维持现状,但不能外出传教。
nbsp二十年之后。
nbsp若是没有取回真经,全部予以取缔。
nbsp此后。
nbsp他便没再理会这群吃斋念佛,却又浑身充满铜臭的和尚、尼姑。
nbsp“是她们自己主动要去,还是住持唆使的?”
nbsp宇文衍脸色微变,沉声问道。
nbsp若是住持唆使的。
nbsp极有可能是希望以此逼迫宇文衍收回之前的诏命。
nbsp这样的话。
nbsp那白雀庵就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了!
nbsp“回陛下,传回消息的人说了,是三位
第139章 劝耕农桑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