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北周崛起: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353章 新学盛行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中秋过后。

    nbsp长江沿线的稻谷率先开始收割。

    nbsp金灿灿的稻田,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,脸上尽显秋收的喜悦。

    nbsp这是宇文衍亲政,实行开荒垦田,减免赋税后的第五个丰年。

    nbsp一方面。

    nbsp这五年来,确实风调雨顺,没有大灾大难。

    nbsp要不然,

    nbsp随便一场大洪水,大旱,或是蝗灾,就有可能让七八成的田地欠收。

    nbsp老百姓都视小皇帝为九天紫薇福星降世。

    nbsp声称是他的帝王之气驱走了一切灾祸。

    nbsp使得宇文衍在民间威望日益隆盛。

    nbsp在民智受限的社会。

    nbsp人们总是把所有的美好披上一层迷信色彩,却忽略了身边切实发生的事情。

    nbsp连续五年丰收,有部分天时的原因。

    nbsp主要还是一系列治理措施得到了很好地落实。

    nbsp兴修渠道,引河水灌溉农田。

    nbsp修建大量小型围堰。

    nbsp雨天蓄水备用,旱时放水浇田。

    nbsp同时。

    nbsp朝廷又组织各郡县进行河道疏浚,堤坝加固,开凿泄洪分流河道等。

    nbsp有效地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。

    nbsp在贾仲明的带领下。

    nbsp农学馆研读《齐民要术》,总结前人经验,制定出相应的虫害防治措施。

    nbsp比如点诱蛾灯,放养鸭子,水淹,焚烧秸秆、杂草,烟熏等物理手段。

    nbsp又有用莽草,蜃灰,鱼腥水,硫磺,石灰,砒霜等混入种子收藏。

    nbsp伴同种子播种,或是浸水,煮汁喷洒。

    nbsp没有农药的社会,这样的虫害防治也是相当科学、有效、环保的。

    nbsp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下得以推广,为这几年的丰收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
    nbsp另外。

    nbsp曲辕犁以及其他先进农具的普及,深耕细作得以实现。

    nbsp各式水车的利用也提高了灌溉效率。

    nbsp除去那些特别偏远的山区,每户自耕农都拥有了自家的耕牛和脚踏式打谷机。

    nbsp这都是“大周钱庄”推出两年无息贷款的功劳。

    nbsp连续丰年,和这些措施不无关系。

    nbsp……

    nbsp“陛下,这是礼部尚书宇文大人呈上的奏章,关于县试的……”

    nbsp看到端坐案前奋笔疾书的小皇帝放下毛笔,墨言递上一册子。

    nbsp“朕瞧瞧!”

    nbsp两个月前举行的县试,结果出来了。

    nbsp据各县上报的数据统计,本次参试的大多是十五岁以下的学童。

    nbsp共有五十多万人参加,有十万余考试成绩合格。

    nbsp可以进入县学读书,成为一名童生。

    nbsp当下大周有一千一百多个县。

    nbsp平均下来,每县仅五百人左右参考,成绩合格率只有两成。

    nbsp不过这是首次县试,能顺利落实下去,宇文衍就很满意了。

    nbsp至于参考人数,随着官学的发展,读书人肯定会逐年增加。

    nbsp“咦,金鳞院的孩子也参加了?”

    nbsp金鳞院是在小皇帝的提议下,三大组织联合设立的一处孤儿庄园。

    nbsp如今已收容近万名十五岁以下的孩子。

    nbsp本次有五千名孩子会考,成绩合格者将近三千人。

    nbsp在金麟院。

    nbsp孩子们不仅读书,也要进行其他训练。

    nbsp还有数万亩田地供他们自力更生。

    nbsp十五岁以后。

    nbsp要到新军营地接受两年的正规军事训练。

    nbsp期满,首先参加“暗影”和“血杀”的选拔。

    nbsp若是没选上。

    nbsp便会根据各自的能力、特长,安排到“天眼”情报组织的相关岗位。

    nbsp要是连天眼组织的要求都达不到。

    nbsp那便留在金鳞院种地,照顾年幼的孩子。

    nbsp也算是人尽其用了。

    nbsp县试成功举行,算是小皇帝对全民教育的初步尝试。

    nbsp暂时。

    nbsp世家大族对于朝廷兴办官学,并没有表现出太明显的抵触情绪。

    nbsp毕竟民间官学向来都有,宇文衍只不过是将其规范,扩展了一番。

    nbsp对教学

第353章 新学盛行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