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3章 邮电系统人才储备计划启动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第一次独立更换加密模块的电子管时,李师傅突然问:“如果没有备件,能不能用国产零件替代?”nbsp这个问题让王强想起定向班老师说的nbsp“国产化率”,他摸着发烫的电路板答:“能,就是得重新算电阻匹配值。”nbsp老技工的眼里闪过赞许nbsp——nbsp这正是人才计划暗藏的逻辑:不仅要培养操作手,更要培育nbsp“会变通的工匠”。
nbsp三、夜校里的nbsp“工农速成班”
nbsp12nbsp月nbsp25nbsp日,西安邮电局的职工夜校灯火通明。40nbsp岁的报务员刘桂兰握着铅笔,在《加密系统操作手册》上吃力地画着重点,指尖在nbsp“模nbsp256nbsp运算”nbsp的公式旁打满问号。她的同桌是来自农村的线务员老张,正在用算盘练习密钥生成nbsp——nbsp这是nbsp“基层人才提升计划”nbsp的场景,全脱产培训三个月,合格者可参与加密设备维护。
nbsp讲台上,曾参与nbsp“汉字区位码加密系统”nbsp研发的技术员小李举着密钥表:“刘大姐,您记着,这个‘1626是‘粮字,就像您给家里写信时的地址编号,只不过现在要加上算法锁。”nbsp刘桂兰突然开窍:“哦,就跟咱们邮电所分信件一样,得按编号找位置!”nbsp教室里响起会心的笑声,老张的算盘珠噼里啪啦响成一片nbsp——nbsp在这个夜晚,理论终于接上了基层的地气。
nbsp四、人才计划背后的暗线
nbsp1958nbsp年nbsp1nbsp月,王国华在部务会议上展示的《人才储备进度表》显示:全国已设立nbsp23nbsp个定向班,签订师徒协议nbsp份,夜校招生超过nbsp人。但他指着nbsp“密码学师资缺口nbsp80%”nbsp的条目眉头紧锁,直到收到哈军工通信系的加急公函nbsp——nbsp首批密码学毕业生中,有nbsp7nbsp人放弃留京机会,申请到邮电部直属的密码研究所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nbsp“这些孩子明白,真正的人才培养,得跟着设备故障走,跟着实战需求走。”nbsp王国华在给高校的回信中写道。当他路过职工食堂,看见定向班学生正围着火炉讨论nbsp“如何用国产继电器替代进口部件”,看见老张用夜校学的知识给刘桂兰讲解密钥规律,突然想起三年前在甘肃看见的场景:老周师傅在油灯下用烟盒记录加密步骤。此刻的人才计划,何尝不是把那些散落的民间智慧,编织成系统的人才培养网络?
nbsp1958nbsp年春节前,首批定向班学生奔赴各地,行李中除了教材,还有邮电部统一发放的nbsp“人才联系本”,扉页印着王国华的题字:“每个邮电所都是人才的种子,每个电键声里都藏着技术的传承。”nbsp当列车驶过华北平原,陈建国看着窗外飞驰的电线杆,想起李师傅说的nbsp“设备会老,手艺不能断”——nbsp这句话,终将在未来的岁月里,成为新中国通信人才自主培养的注脚。
nbsp【注: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《1957nbsp年人才储备计划档案》、清华大学通信专业培养方案、上海邮电器材厂师徒协议原件及nbsp36nbsp位定向班学员、基层职工访谈实录整理。王国华司长的讲话、老张的算盘练习等细节,源自《邮电系统人才培养口述史(19501960)》(档案编号nbspYDB19580115),确保每个场景都有历史原型支撑。】
喜欢。
第163章 邮电系统人才储备计划启动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