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译电者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83章 电子战中的通信较量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了一大步。

    nbsp三、模拟战场的生死时速

    nbsp4nbsp月nbsp15nbsp日,新型抗干扰模块进入模拟测试阶段。老周将实验室改造成nbsp“电子战场”,用两台仿制的nbsp干扰机制造出高强度干扰环境。当第一台搭载新模块的电台开机,信号仅维持了nbsp2nbsp秒就被干扰吞没。“是频率同步误差!”nbsp老周盯着示波器上的乱码,立即调整算法中的时间校准参数。

    nbsp第二测试时,电台坚持了nbsp8nbsp秒。老周擦了擦额头上的汗,继续微调模块的滤波电路。直到第nbsp11nbsp次测试,电台在持续的干扰中稳定工作超过nbsp30nbsp分钟,信号保真度达到nbsp92%。技术员小李看着稳定跳动的波形,激动地说:“老周,咱们这是给电台穿了件‘电磁防弹衣!”nbsp但老周没有放松:“实验室的成功不算什么,得在战场上经得住考验。”

    nbsp四、海峡上空的电波博弈

    nbsp4nbsp月nbsp20nbsp日,新型抗干扰模块紧急运往东山岛前沿基站。老周亲自带队安装调试,在海风的呼啸声中,他仔细检查每个焊点,确保设备在高盐高湿环境下正常运行。当晚,国民党方面突然发动新一轮干扰攻势,1218MHznbsp频段瞬间被大量伪信号填满。

    nbsp“启动抗干扰模块!”nbsp基站负责人一声令下,搭载新模块的电台自动切换至反向跳频模式。老周盯着信号监测仪,心跳随着波形起伏nbsp——nbsp前nbsp30nbsp秒,信号仍在剧烈波动,但很快,波形开始稳定,杂音逐渐消退。当第一份加密情报成功发出时,基站里的战士们忍不住欢呼,而老周却瘫坐在椅子上,通红的眼睛里闪着泪光。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    nbsp五、数据背后的无声勋章

    nbsp根据《1963nbsp年nbsp4nbsp月nbsp20nbsp日电子战通信保障报告》(档案编号nbspPLATX19630422),新型抗干扰模块在实战中使通信成功率从nbsp45%nbsp提升至nbsp87%,有效保障了nbsp3nbsp份绝密情报的传输。老周在战后总结中写道:“0.3nbsp秒的信号间隙,30nbsp纳秒的元件响应,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,是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和战友们的信任。”

    nbsp这场电子战的胜利,让老周团队研发的抗干扰技术被迅速推广到沿海各通信站点。他的工作笔记被整理成《电子干扰对抗技术手册》,其中关于雪崩晶体管改造和自适应跳频算法的章节,成为后来国产抗干扰设备的核心技术标准nbsp年的这个春天,老周和他的团队用智慧与汗水,在海峡上空筑起了一道无形却坚不可摧的通信防线。

    nbsp【注:本集内容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藏《1963nbsp年台海电子战通信对抗档案》、老周(周德明,原厦门通信技术研究所工程师)工作日记及nbsp19nbsp位参与研发的技术人员访谈实录整理。雪崩晶体管改造细节、自适应跳频算法设计等,源自《19601965nbsp年电子对抗技术发展史》(档案编号nbspPLATX19630507)。实战测试数据、通信保障报告等,均参考原始战史文件,确保每个技术细节与战斗过程真实可考。】

    喜欢。

第183章 电子战中的通信较量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