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译电者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204章 通信合作冷却后的应对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卷首语

    nbsp【画面:1958nbsp年nbsp6nbsp月的北京通信技术研究院,苏联专家办公室的台灯仍亮着,玻璃柜里的俄文资料被仓促收走,留下几页未带走的计算公式在桌上飘落。镜头转向隔壁实验室,项目负责人老张正用牛皮绳捆扎苏方留下的电子管器件,金属碰撞声中夹杂着年轻技术员的叹息。窗外的法国梧桐在风中沙沙作响,仿佛在诉说着合作蜜月期的终结。字幕浮现:1958nbsp年盛夏,当中苏通信技术合作的齿轮逐渐放缓,一场无声的技术突围在实验室与车间之间展开。老张和他的团队对着残缺的苏方图纸,用算盘重算参数,以土法炼制元件,在理论与实践的裂缝中寻找支点nbsp——nbsp那些被红笔圈住的公式、反复烧制的晶体管,终将在自主研发的熔炉里,锻造出不再依赖外力的通信脊梁。】

    nbsp1958nbsp年nbsp7nbsp月nbsp1nbsp日,通信技术研究院的会议室里,48nbsp岁的项目负责人老张盯着墙上未完成的nbsp“载波机联合研发路线图”,图上代表苏方技术支持的蓝色箭头在nbsp“高频放大模块”nbsp处戛然而止。三天前,苏联专家突然撤走,留下的《技术备忘录》里只有一行潦草的俄文:“抱歉,我们无法继续。”nbsp老张敲了敲桌上的《项目中断通知书》,声音里带着压抑的震颤:“他们带走了图纸,但带不走我们记在脑子里的公式。”

    nbsp一、资料堆里的断章

    nbsp根据《1958nbsp年中苏通信合作调整档案》(档案编号nbspTXHZ19580702),被迫中断的nbsp“雄鹰nbspnbsp3”nbsp载波机项目已进行到关键阶段,高频放大模块的参数设计完全依赖苏方提供的电子管特性曲线。技术员小李抱着残缺的俄文手册冲进办公室:“老张,他们连电子管的噪声系数都没留全!”nbsp老张接过手册,发现关键页被撕去,边缘还留着用力过猛的指痕。

    nbsp“别急,”nbsp老张拍了拍小李的肩膀,从抽屉里拿出nbsp1955nbsp年仿制日制电台的笔记,“当年修‘九七式电台,咱们不也从零件反推过电路?”nbsp他带领团队启动nbsp“逆向工程”,将苏方留下的电子管逐个拆解,用土法搭建的频谱仪测量噪声参数,在坐标纸上手绘出nbsp23nbsp组特性曲线nbsp——nbsp这些带着铅笔修改痕迹的图纸,后来成为自主设计的基石。

    nbsp二、动员会的火种

    nbsp7nbsp月nbsp5nbsp日的项目重组动员会上,年轻技术员小陈突然站起来:“没有苏联的计算尺,咱们怎么算分布参数?”nbsp会议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叹息。老张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打开投影仪,播放了一段nbsp1953nbsp年抗美援朝战场的纪录片:志愿军通信兵在山洞里用矿石收音机改装步谈机,背景音里是炮弹的轰鸣。

    nbsp“当年咱们连像样的示波器都没有,”nbsp老张指着屏幕上战士用万用表调试元件的画面,“现在至少还有这些nbsp——”nbsp他挥手指向墙角的国产电子管测试仪,“技术封锁是块磨刀石,咱们磨的不是刀,是咱中国通信人的骨头。”nbsp这番话让小陈的脸红了,他低头在笔记本上写下:“从头再来,没什么大不了。”

    nbsp三、黑板上的攻坚战

    nbsp在基础理论室,老张带领团队重推高频放大模块的计算公式。苏方留下的设计采用nbsp“阴极反馈”nbsp电路,但国内电子管的跨导参数差异达nbsp15%,传统公式完全失效。老技术员老王提出改用nbsp“中和电容补偿”,却在计算中卡壳:“这需要解五元一次方程,手工算要三天。”

    nbsp“那就分三天算。”nbsp老张将公式拆解成nbsp12nbsp个基

第204章 通信合作冷却后的应对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