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7章 邮电通信服务标准化建设[1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卷首语
nbsp【画面:1976nbsp年nbsp1nbsp月的北京邮电部服务质量处,48nbsp岁的标准化委员会主任老徐正在煤油灯下用算盘核对《1975nbsp年全国邮电服务差异报告》,算珠在nbsp“北方邮件分拣误差率nbsp18%”“南方话务应答超时率nbsp23%”nbsp的数字间跳动。他的办公桌上,来自新疆的nbsp“邮件积压投诉信”nbsp与福建的nbsp“长途电话接线错误记录”nbsp并排摆放,牛皮纸袋上的nbsp“急件”nbsp红章被台灯烤得有些褪色。镜头扫过墙上的全国地图,用不同颜色标注的nbsp“服务盲区”nbsp像未愈合的伤口,与老徐袖口磨破的nbsp“为人民服务”nbsp袖章形成无声的对话。字幕浮现:1976nbsp年初,当邮电服务还带着鲜明的地域烙印,一群穿着蓝布工装的管理者在算盘与电报稿之间编织服务网格。老徐团队用秒表测量接线时长,在邮件分拣场记录包件轨迹,于南北方的服务差异中寻找统一标尺nbsp——nbsp那些被反复修改的流程图纸、在方言与普通话间转换的服务用语、从边疆到沿海的标准化试点,终将在历史的邮电蓝中,成为新中国通信服务走向规范的第一组标准刻度。】
nbsp1976nbsp年nbsp1nbsp月nbsp10nbsp日,邮电部机关食堂的餐桌上,老徐将《邮电服务标准化倡议书》拍在刚打完饭的碗边,26nbsp岁的标准化专员小陈看着油滴在倡议书上晕开,恰好遮住nbsp“统一服务流程”nbsp的标题。“乌鲁木齐的邮件按维语地名分拣,上海按汉语拼音,”nbsp老徐用筷子敲了敲搪瓷饭盒,“毛主席说‘全国一盘棋,咱们的服务也得有统一的棋盘。”nbsp他的帆布包里,装着三个月走访nbsp23nbsp个省市收集的nbsp67nbsp份基层服务记录,每页都有用不同方言标注的流程差异。
nbsp一、分拣场上的流程突围
nbsp根据《1976nbsp年邮电服务标准化档案》(档案编号nbspFWBZ19760102),老徐团队的首项任务是制定nbsp“邮件分拣十二步流程”。在郑州邮件处理中心,他发现北方分拣员习惯nbsp“按行政区划粗分”,而南方采用nbsp“按邮编细分”,导致跨区域邮件多次中转。“就像南北方人吃饭用筷子和勺子,”nbsp老徐蹲在分拣场记录包裹轨迹,“得找一双通用的‘服务筷子。”
nbsp1nbsp月nbsp15nbsp日,首次流程研讨会在西安召开。来自新疆的分拣班长买买提提出:“维语地名音译成汉字容易出错。”nbsp老徐立即建议在邮件面单增加维汉双语邮编框,这个细节被写入《少数民族地区分拣规范》。当上海的分拣骨干老王抱怨nbsp“南方雨天多,包裹防潮流程不同”,老徐翻开在广州记录的《防潮操作手册》:“流程可以统一,但工具要分南北nbsp——nbsp北方用棉毡,南方用塑料布。”
nbsp二、话务台上的声音战争
nbsp在制定nbsp“长途电话应答规范”nbsp时,团队遭遇nbsp“方言障碍”nbsp难题。老徐在成都话务室发现,本地接线员用四川话转接长途,导致北方用户听不懂nbsp年进藏部队学藏语,”nbsp他指着话务台上的《普通话培训手册》,“现在接线员得学‘邮电普通话。”nbsp团队制定nbsp“三必说”nbsp准则:“您好”“请稍等”“再见”,并录制各地方言的辅助应答录音,这个创新后来成为《话务服务语音规范》的核心条款。
nbsp更棘手的是应答时长。老徐用秒表测量北京长话局的接线速度,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址翻译耗时,应答时长比沿海慢nbsp15nbsp秒。“不能搞‘一刀切,”nbsp他在《差异化服务指南》中规定:“民族地区增设‘双语翻译岗,应答时长放宽至nbsp40nbsp秒。”nbsp这个充满弹性的标准,让乌鲁木齐的维族接线员古丽感动得红了眼眶。
nbsp三、柜台窗口的形象暗战
nbsp2nbsp月,团队在制定nbsp“营业窗口服务规范”nbsp时,上
第257章 邮电通信服务标准化建设[1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