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水不暖月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5章 长生居第一打尖窝眼高手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暮色如泼墨般浸染着长生居,最后一缕残阳恋恋不舍地掠过西山顶上的古松,将松针镀成金红色。

    nbsp山风卷着松涛声从谷口涌来,掠过村口那棵三人合抱的老槐树,槐树叶沙沙作响,像是在低声诉说着村落千年的故事。

    nbsp远处的山峦渐渐褪去黛青色,轮廓与暗沉天际融为一体,宛如一幅未干的水墨长卷。

    nbsp最远处的玉女峰隐在缥缈云雾中,峰顶的积雪在暮色里泛着清冷的白光,像是仙人遗落在山间的玉簪;nbsp山腰处的梯田层层叠叠,刚收割完的稻茬在暮色中勾勒出深浅不一的线条,田埂上的野草结着晶莹的露珠,折射着最后一点天光。

    nbsp山间蒸腾的雾气裹挟着泥土与草木的清香,顺着蜿蜒的青石板路漫进村落。

    nbsp这青石板路是百年前石工们一锤一凿铺就的,石板上深浅不一的凿痕里积着经年的尘土,被往来行人的布鞋磨得光滑温润;nbsp雾气在屋檐下凝成细密的水珠,顺着黛青色的瓦当滴落,在院门前的青石台阶上敲出叮叮咚咚的轻响,像是时光的秒针在缓缓走动。

    nbsp家父踩着满地星辉归来,藏青色长衫下摆沾着细碎的石料——那是他在采石场亲自查验石料时蹭上的,每一粒都带着花岗岩的坚硬质感。

    nbsp他怀中紧抱着卷边角微卷的施工图纸,桑皮纸的纹理间晕染着深浅不一的墨痕,那是他反复修改设计时留下的印记;nbsp图纸边角被手指摩挲得发白,却依旧平整挺括,如同他为人处世的方正品格;nbsp他眉眼间的倦意如同被晨雾打湿的宣纸,却难掩眼底的清亮,那是对石工技艺的执着与热爱。

    nbsp他周身萦绕的浩然正气,恰似山间苍松自带的凛冽气场。

    nbsp那是年轻时在京城参与皇家陵寝修建时,受工匠们严谨风骨的熏陶;nbsp是中年时主持重修镇水塔,在洪水滔天中坚守工地三日三夜磨砺出的沉稳;nbsp更是数十年如一日对技艺的敬畏与坚守,沉淀出的独特气质;nbsp这股气让那些市井流言如同撞在铜墙铁壁上的飞蛾,纷纷坠地——去年有好事者造谣他克扣工人工钱,话音未落便被自家婆娘拧着耳朵去石场道歉,只因众人皆知陈掌柜的石工队,工钱总是比别家早发三日,且每分每厘都用戥子称过。

    nbsp在他的庇护下,陈家老宅的青瓦白墙始终静谧安然。

    nbsp老宅的院墙是用本地特有的虎皮石砌成,石块间的灰浆掺了糯米汁,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坚固如初;nbsp院门上的铜环被nbspgeions(数代人)的手掌摩挲得锃亮,环身雕刻的缠枝莲纹虽已模糊,却仍能想见当年的精致;nbsp院内的天井铺着青石板,石板缝隙里长着几株倔强的青苔,在雨季里透着勃勃生机。

    nbsp檐角风铃叮咚,似在诉说岁月静好。

    nbsp那风铃是家父年轻时在苏州城特意订制的,青铜质地,造型是三只展翅的仙鹤,鹤嘴处悬挂着小巧的铜铃;nbsp风过时,三只仙鹤仿佛真的要振翅高飞,铜铃的声响清越悠长,能穿透整个院落,连院外路过的孩童都会驻足倾听。

    nbsp相较之下,我儿时的时光却如被风吹皱的一池春水。

    nbsp那时的我总爱蹲在天井里看蚂蚁搬家,用树枝为它们搭建桥梁;nbsp或是在父亲绘制图纸时,偷偷磨墨,却总把墨汁溅在鼻尖上,惹得母亲笑着用湿布为我擦拭。

    nbsp家父在匠人圈威名赫赫,众人见他皆是毕恭毕敬,连玩笑话都要斟酌再三。

    nbsp去年邻县的营造商送来上等的宣纸,想请他题字,进门前在石阶上徘徊了足足半个时辰,反复整理衣襟才敢叩门;nbsp他主持修建的龙王庙梁柱,历经十年风雨从未变形;nbsp他设计的排水系统,让长生居在去年的百年大涝中安然无恙;nbsp这些实绩让他的名字在方圆百里的匠人圈里,如同山巅的青松般令人敬仰。

    nbsp可这份敬畏,却在我这儿化作了层出不穷的“善意捉弄”。

    nbsp石工队的王三叔总爱用满是老茧的手捏我的脸蛋,说要看看这小少爷的脸皮是不是也像他爹刻的石头那样结实;nbsp负责烧窑的李伯则会在出窑时,偷偷塞给我一块刚烧好的陶哨,哨音虽不圆润,却带着窑火的温度。

    nbsp自我大哥出生后,父母便盼着能添个女儿,将积攒的温柔尽数给予。

    nbsp大哥自幼随父学艺,十三岁便能独立打制简单的石榫,性子也如顽石般硬朗,摔破了膝盖从不会哭一声,这让母亲总念叨着缺个贴心的小棉袄。

    nbsp母亲第二次怀胎时,家中特意请人在院角种下两株西府海棠,说是等孩子出生,便能伴着花香长大。

    nbsp那海棠树苗是从三十里外的老花农那里求来的,根系带着原土用草绳捆扎,母亲亲手将它们栽进早已挖好的土坑,坑底铺着腐熟的羊粪,四周填着筛过的细土。

    nbsp每日清晨,母亲总会轻抚着微微隆起的腹部,对着海棠树喃喃自语,眼中满是温柔与期待。

    nbsp她穿着月白色的素布褂子,乌黑的发髻上别着一支银簪,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身上,像是为她镀上了一层光晕;nbsp她会讲述着对未来的憧憬:“等你长大了,娘教你绣海棠花,绣在你的嫁妆单子上;教你唱《采桑子》,在月光下的葡萄架下唱给你未来的夫君听;还要带你去钱塘看潮,去泰山看日出,让你知道这世上的风光不止长生居这一方天地。”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    nbsp那些轻柔的话语,随风飘进海棠花的花瓣里,仿佛也染上了母爱的芬芳。

    nbsp春日里,海棠抽芽时,母亲会用绣花针轻轻挑去叶芽上的蚜虫;nbsp夏日暴雨过后,她会仔细检查花枝是否被狂风折断;nbsp秋日落叶时,她会将金黄的叶片捡起来,夹在《女诫》的书页里,说是要留给孩子做书签。

    nbsp然而,命运却在那个霜冷的深夜悄然扭转。

    nbsp那是霜降后的第七夜,月亮被厚重的乌云遮蔽,只有几颗寒星在天际闪烁。

    nbsp母亲惦记着南坡那片晚熟的麦子,说要趁着好天气收割回来,否则一场秋雨便会让麦粒发芽;nbsp她披上父亲的厚棉袄,提着马灯跟着几个农妇往麦田去,棉袄的下摆扫过门槛上的艾草,留下淡淡的清香。

    nbsp母亲在麦田里收割最后一捆麦草时,意外突然降临。

    nbsp她弯腰割麦的动作突然僵住,脸色瞬间变得惨白,手中的镰刀“哐当”一声落在地上,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;nbsp剧烈的腹痛来得毫无征兆,像是有把钝刀在五脏六腑间搅动,她蜷缩在麦垛旁,冷汗浸透衣襟,将粗布棉袄的前襟洇出深色的痕迹;nbsp凄厉的呼救声划破寂静的夜空,惊飞了麦田边柳树上栖息的夜鹭,它们扑棱棱的翅膀声在夜色中格外清晰。

    nbsp等族人匆忙请来接生婆,那盏马灯的光晕里,母亲的呼吸已经微弱如丝。

    nbsp接生婆是邻村最有经验的张婆婆,她解开母亲的衣襟查看,随后摇了摇头,用粗糙的手掌擦了擦眼角;nbsp那个尚未谋面的小生命,已随着黎明前的寒风悄然消逝;nbsp马灯的灯芯“噼啪”爆了个灯花,将母亲苍白的脸映照得忽明忽暗,她的泪水如同破碎的珍珠,顺着眼角滑落,在布满尘土的脸颊上留下两道清晰的泪痕。

    nbsp那一夜,整个陈家宅院里的海棠花,都似沾染了哀愁,提前凋零。

    nbsp原本含苞待放的花苞纷纷坠落,落在青石板上,像是撒了一地碎玉;nbsp父亲将母亲抱回屋时,脚步沉重得像是灌了铅,他平日里能轻松扛起数百斤的石料,此刻抱着虚弱的妻子,却觉得手臂酸痛得几乎抬不起来。

    nbsp父亲望着空荡荡的襁褓,那是母亲早就备好的,用细棉布缝制,上面绣着精致的缠枝莲纹样。

    nbsp他握着母亲颤抖的手,那双手曾为他浆洗衣物,为石工们缝补工装,此刻却冰冷而无力;nbsp许久都没有说话,唯有沉默在空气中蔓延,像冬日的寒气,钻进屋子里的每一个角落;nbsp窗外的风呜咽着穿过窗棂,像是谁在低声哭泣。

    nbsp母亲整日以泪洗面,眼睛红肿得像核桃。

    nbsp她不再去侍弄那些花草,也不再哼唱平日里爱唱的歌谣,只是抱着那两件小小的婴儿襁褓,坐在窗前发呆;nbsp父亲则默默承担起安慰她的责任,他会在深夜里,陪着母亲坐在海棠树下,轻声诉说着过往的回忆:说他们初遇时,她在河边浣纱,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;说大哥出生时,她咬着牙不肯哭,说要给孩子做个勇敢的榜样;nbsp他试图用这些温暖的记忆,抚平她内心的伤痛,可母亲眼中的空洞,却像深不见底的古井,始终填不满。

    nbsp等到我出生,依旧未能如父母所愿。

    nbsp产房里的油灯亮了整整一夜,当稳婆抱着我出来报喜时,父亲正在院子里劈柴,斧头举在半空迟迟没有落下;nbsp他望着襁褓中那个皱巴巴的婴儿,沉默良久,最终为我取名“月韵”,盼能用名字赋予我一份女儿家的温婉。

    nbsp幼时的我胆小怯懦,像春日里躲在花苞后的幼蝶,经不起半点惊吓。

    nbsp邻家的大黄狗摇着尾巴跑过,我都会吓得躲到母亲身后;nbsp过年时放鞭炮,我更是要捂住耳朵钻进父亲的怀里;nbsp别的孩子在田间追逐嬉戏,用泥巴捏小人,我却总是躲在父亲身后,用衣角半掩着脸,只露出一双怯生生的眼睛,好奇地打量着这个热闹的世界。

    nbsp后来我沉迷写作,在板报、报刊发表文章时,特意取笔名为“月平”,期望能在文字世界里寻得一方安宁。

    nbsp我常常坐在老宅的天井里,借着斑驳的阳光,在泛黄的稿纸上书写着自己的心事;nbsp那纸张是父亲从县城书店特意买来的毛边纸,带着淡淡的草木清香,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,成了我童年最熟悉的旋律。

    nbsp每当我写完一篇文章,就会小心翼翼地将它收好,藏在床头的木匣子里。

    nbsp那木匣是父亲亲手做的,用的是上好的樟木,能防虫蛀,里面垫着母亲绣的蓝布帕子;nbsp匣子里渐渐积攒了厚厚一摞文稿,有描写石场风光的,有记录石工号子的,还有编造的神仙故事,每一篇都承载着我的喜怒哀乐。

    nbsp久而久之,“月平”之名渐渐为人所知。

    nbsp镇上的小学校长见我文笔尚可,特意让我负责校刊的编务;nbsp逢年过节,村里的祠堂要写楹联,族长也会来家里请我代笔;nbsp而“月韵”这个本名,却如同被时光掩埋的旧物,连家人提及的次数也愈发稀少,只有在父亲偶尔翻看家谱时,才会轻声念起。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因父亲整日忙于设计施工图纸、撰写合同条款,常常顾不上石工队的琐事,年幼的我便成了队里的“常客”。

    nbsp石场就在村子东头的山坳里,顺着青石板路走半柱香的功夫便到,远远就能听见叮叮当当的敲击声,像是大自然的交响乐。

    nbsp那些石匠叔叔伯伯们干活时专注认真,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,砸在面前的石料上,溅起细小的水花。

    nbsp他们担心我到处乱跑发生意外——石场里到处是锋利的钢凿、沉重的铁锤,还有尚未成型的石料棱角,稍有不慎便会受伤;nbsp于是想出个奇特的法子——用砧子将我的衣角轻轻压在平整的石板上;nbsp那砧子是块磨得光滑的青砂岩,上面布满细密的凿痕,是几代石匠用过的老物件。

    nbsp起初,我每日都在这样的“束缚”中哭闹,声音带着孩童特有的尖锐,在石场里回荡,惊得山壁上的石鸡扑棱棱飞起。

    nbsp我的小手拼命拉扯着衣角,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,泪水大颗大颗地落在石板上,晕开一个个深色的小圈,很快又被风吹干,只留下淡淡的水痕。

    nbsp可日子久了,我的嗓音竟愈发清亮,哭声穿透此起彼伏的锤击声,惊飞了栖息在石场边老槐树上的鸟儿。

    nbsp那些鸟儿平日里习惯了石场的喧嚣,却唯独怕我的哭声,一听见便扑棱棱飞离枝头,在天空盘旋许久才敢落下;nbsp而叔叔伯伯们,等我哭累安静下来,便又投入到手中的活儿,任由我在一旁发呆;nbsp他们的专注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,让石场的空气都变得凝重而庄严。

    nbsp他们挥动铁锤时,口中总会不自觉地哼着古老的石工号子。

    nbsp那号子是祖辈传下来的,没有固定的歌词,全凭即兴发挥,却有着严谨的节奏;nbsp领号的人通常是经验最丰富的老石匠,他一声高唱,其他人便跟着附和,声音或高或低,或急或缓,与手中铁锤的起落完美契合。

    nbsp那号子声时而高亢激昂,如同战鼓擂响,激励着众人奋力劳作。

    nbsp“嘿哟——开石喽——”

    nbsp“一锤定乾坤哟——”

    nbsp“再锤出细纹哟——”

    nbsp时而低沉悠远,似潺潺溪流,诉说着石匠们的岁月沧桑;nbsp“石有灵性哟——需用心待哟——”

    nbsp“汗滴石上哟——换佳肴哟——”

    nbsp号子与石头碰撞的铿锵声交织在一起,宛如一首独特的交响乐,在山谷间久久回荡,连山壁上的回声都带着韵律。

    nbsp有时,他们也会给我讲些奇闻轶事,那些故事里有山中修炼的精怪——说后山的黑龙潭里住着一条老龙,每逢干旱便会行云布雨;nbsp有仗义行侠的剑客——能一剑劈开巨石,却不伤石后的蝼蚁;nbsp还有能工巧匠创造的神奇器物——据说前朝有位石匠,能在米粒大小的玉石上雕刻出百鸟朝凤图。

    nbsp年幼的我虽听得入神,小脑袋随着故事的情节左右摇晃,可一旦察觉到他们言语中偶尔冒出的俏皮话——比如王三叔说我将来定能娶个像海棠花一样漂亮的媳妇,李伯说我哭起来的嗓门比他打锤的声音还响——便会瞬间羞红了脸,从耳根一直红到脖子,像熟透的樱桃。

    nbsp我的羞涩模样,成了他们枯燥劳作中的一抹乐趣,于是故事越讲越精彩,逗得整个石场笑声不断。

    nbsp笑声震得石屑簌簌落下,惊起的灰尘在阳光里翻涌,仿若一场金色的雪;nbsp那些平日里沉默寡言的汉子,此刻脸上都洋溢着淳朴的笑容,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暖意。

    nbsp然而,这份欢乐却在某天戛然而止。

    nbsp那天是农历六月初六,按照习俗是“晒红”的日子,石工队特意选在这天开凿那块为邻村祠堂准备的梁柱基石。

    nbsp那块巨石足有丈余高,通体黝黑,是从南山深处开采出来的花岗岩,质地坚硬,纹理复杂,上面还带着天然形成的云纹,是块难得的好料,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。

    nbsp石工组长是队里经验最丰富的赵二叔,他年轻时曾参与过州府文庙的修缮,一手凿石功夫出神入化。

    nbsp他已在巨石前徘徊许久,手里拿着丈量用的竹尺和画石用的炭笔,反复丈量、标记;nbsp竹尺上的刻度早已被磨得模糊,炭笔是用松木炭特制的,画在石面上清晰持久;nbsp他时而俯身观察石料的纹理走向,时而用手指敲击石面,听着不同部位发出的声响——清脆的声音表示石质坚硬均匀,沉闷的则可能藏有暗缝;nbsp手中的钢凿在石面上轻轻敲击,留下细密的白点,试图寻找最佳的着力点。

    nbsp他举起几十斤重的大锤,那锤柄是用坚韧的枣木制成,被他常年的汗水浸泡得油光发亮。

    nbsp肌肉紧绷如拉满的弓弦,手臂上的青筋根根分明,眼神专注得仿佛能穿透石头的肌理,额头上的青筋随着呼吸微微跳动。

    nbsp可就在发力的瞬间,他瞥见我因听了王三叔讲的神怪故事而涨红的脸——故事里说有个石匠凿开巨石,里面蹦出个会说话的石猴——一个没忍住,竟“噗嗤”一声笑出了声。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这一笑,手上的力道顿时泄了半分,大锤失去准头,带着呼啸的风声,重重砸在他的脚趾上。

    nbsp凄厉的惨叫声响彻石场,惊得山坳里的回声层层叠叠。

    nbsp赵二叔疼得浑身发抖,额头上青筋暴起,豆大的汗珠滚滚而落,砸在地上的石板上,瞬间洇湿了一片;nbsp他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,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,下意识地抱住受伤的脚,鲜血顺着他的指缝渗出,染红了脚踝处的粗布绑腿,在青石板上晕开一朵朵触目惊心的红花,像极了石缝里盛开的山丹丹。

    nbsp其他石匠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儿,围拢过来。

    nbsp王三叔赶紧从腰间解下布条,死死勒住赵二叔的脚踝止血;nbsp李伯则撒开腿往村里跑,去请跌打医生;nbsp父亲闻讯从工棚里赶来,沉着脸指挥众人将赵二叔抬到阴凉处;nbsp整个石场瞬间没了往日的喧嚣,只剩下赵二叔压抑的痛哼声和众人焦急的议论声。

    nbsp老石匠自己砸伤自己的消息,很快便传遍了十里八乡,成了众人谈论的焦点。

    nbsp茶馆里的说书先生还将这事编进了段子,说是山神爷见石工们太过辛苦,特意略施小计让他们歇工几日。

    nbsp自那以后,我反倒成了“小大人”,常常学着大人的模样,“严肃”地笑话赵二叔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。

    nbsp他伤好后走路确实有些不便,左脚落地时总比右脚轻半分,像是在跳一种奇特的舞蹈;nbsp我的笑声清脆响亮,在石场里回荡,惊得正在啄食石缝里草籽的麻雀扑棱棱飞起,在湛蓝的天空中盘旋几圈才肯落下;nbsp这笑声从四岁持续到五岁,贯穿了我整个懵懂的童年时光,也成了赵二叔日后教育徒弟的反面教材——“干活时心要静,眼要准,半点马虎不得,不然就会像我当年那样,被个娃娃笑一辈子。”

    nbsp或许正是那段听着石工号子、伴着故事长大的日子,在我骨子里刻下了独特的印记。

    nbsp即便后来我走遍天涯海角,见过繁华都市的车水马龙,听过丝竹管弦的靡靡之音,言语间也总带着几分石场赋予我的豪迈与豁达;nbsp遇到不平事,会像石匠们那样拍着胸脯仗义执言;nbsp面对困难时,会想起他们凿石时的坚韧,咬紧牙关不轻易放弃。

    nbsp我开始试着用文字记录下石场里的点点滴滴,那些挥汗如雨的身影、那些铿锵有力的号子、那些棱角分明的石料,都成了我笔下鲜活的素材。

    nbsp我会在夜晚,借着煤油灯的微光,将白天看到的、听到的故事写下来,字迹歪歪扭扭,却饱含真情;nbsp幻想着有一天,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石场里的生活,了解这些用双手创造奇迹的石匠们。

    nbsp说起石场里的故事,老矮子的经历堪称传奇。

    nbsp他本姓孙,因身材比常人矮半个头,加上为人憨厚,大伙儿便都叫他老矮子,久而久之,反倒没人记得他的本名了。

    nbsp年轻时的他,笨拙得让人心疼。

    nbsp据说他刚到石场时,连最基本的握锤姿势都学不会,不是握得太松让锤子飞出去,就是握得太紧震得手臂发麻,每天收工时,手掌上都是新添的水泡。

    nbsp在老磨子师傅门下学艺的十八年,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。

    nbsp老磨子师傅是方圆百里有名的石匠,一手打尖窝眼的功夫出神入化,据说他打的眼子,大小深浅分毫不差,钢钎插进去严丝合缝,用锤子轻轻一敲便能固定,无需额外调整。

    nbsp打尖窝眼这看似简单的活儿,老矮子却怎么都学不会。

    nbsp尖窝眼是石工技艺的基础,无论是搭建房屋的石柱,还是雕刻石像的底座,都需要先打好尖窝眼来固定构件;nbsp这活儿看着容易,实则讲究颇多:眼的大小要与钢钎匹配,深度要恰到好处,角度要顺着石料的纹理,否则不仅影响后续施工,还可能导致石料开裂。

    nbsp钢尖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,不是死活装不进尖窝眼,就是刚放进去便歪歪扭扭地倒下。

    nbsp有时好不容易将钢尖放正,一锤下去,不是钢尖弯了,就是眼子裂了;nbsp每一个尖窝眼,都要师傅亲自重新修整才能使用;nbsp老磨子师傅被他折腾得整日眉头不展,手中的烟斗吧嗒吧嗒地抽着,烟叶燃尽的灰烬落了一身也浑然不觉,原本挺直的腰杆,那几年仿佛都弯了几分。

    nbsp多次无奈之下,师傅只能将他逐出师门。

    nbsp可每次被赶走后,老矮子都会红着眼眶、扛着那套磨得发亮的工具在师傅家门前徘徊,一站就是大半天;nbsp他不说话,只是默默地看着师傅家烟囱里冒出的炊烟,直到炊烟散尽,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;nbsp师傅终究还是心软,每次都在他离开的第二天,让师娘去村口的老槐树下喊他回来,嘴上骂着“不成器的东西”,眼里却藏着不忍。

    nbsp旁人都纳闷,老矮子这般笨拙,为何还能留在石工队?

    nbsp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,他虽学得慢,可干活时从不惜力。

    nbsp再重的石头,他咬着牙也要扛起,脸憋得通红,青筋暴起,却从不会说一个“累”字;nbsp再累的活儿,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前,别人休息时他还在琢磨手艺,别人吃饭时他还在清理工具。

    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    nbsp寒冬腊月,北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,石料冻得刺骨,他却赤手空拳紧握钢凿,手掌被冰冷的钢凿和锋利的石棱划出一道道血痕也浑然不觉,血珠滴在石料上,瞬间便冻成了细小的冰粒;nbsp盛夏酷暑,骄阳似火,地面被晒得滚烫,他的衣衫被汗水浸透,紧紧贴在背上,勾勒出瘦削却结实的轮廓,却依然坚守在岗位上,只是偶尔用搭在脖子上的粗布毛巾擦把脸。

    nbsp而且他性格憨厚,从不与人计较。

    nbsp石场里分石料,他总是挑别人挑剩下的;nbsp发工钱,他从不多问,师傅给多少便接多少;nbsp有人开玩笑捉弄他,他也只是嘿嘿一笑,从不放在心上;nbsp石场里有他在,气氛总能轻松不少,那些沉闷的劳作仿佛也多了几分乐趣。

    nbsp闲暇时,他会主动帮大家打水、送饭。

    nbsp他挑水的扁担是用楠木做的,两端包着铁皮,被他磨得光滑顺手,一次能挑两大桶水,走在坑洼不平的石场里稳如平地;nbsp他还会讲些冷笑话逗大家开心,虽然那些笑话多半是听来的,讲的时候又磕磕绊绊,可看着他认真的模样,大伙儿总会哈哈大笑。

    nbsp再加上他家境贫寒,父母早亡,独自一人住在村尾的破庙里,靠着给石场打杂勉强糊口。

    nbsp父亲心善,念及这些,便默许他留了下来,还时常让母亲给他缝补衣裳,过年时也会叫他来家里吃顿团圆饭。

    nbsp直到矮大娘嫁过来,老矮子的人生仿佛被点亮了一盏明灯。

    nbsp矮大娘是邻村的孤女,姓林,因也是小个子,大家便顺着老矮子的称呼,叫她矮大娘;nbsp她虽身材娇小,却有着一双巧手,不仅能织出五彩斑斓的壮锦——那锦缎上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,在集市上总能卖出好价钱;nbsp还做得一手好菜,简单的青菜豆腐,经她一炒,也能香气扑鼻。

    nbsp她第一次来石场给老矮子送饭时,身着蓝底白花的粗布衫,那布料是她自己纺线织的,针脚细密平整;nbsp头发用红头绳整齐地扎成一个发髻,发髻上别着一朵刚摘的野菊花;nbsp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,像春日里的阳光,瞬间照亮了沉闷的石场。

    nbsp她带来的饭菜装在一个精致的竹篮里,篮子外面裹着蓝印花布,里面是香喷喷的糙米饭,一碟炒青菜,还有两个金黄的玉米饼,最底下藏着一小瓶老矮子爱喝的米酒。

    nbsp饭菜香气四溢,引得石匠们纷纷围拢过来,七嘴八舌地打趣老矮子好福气。

    nbsp从那以后,矮大娘经常来石场帮忙,给大家缝补衣服——石工们的工装总是磨得最快,袖口、裤脚常常需要缝补;nbsp帮着做饭烧水——石场里有个简易的灶台,她来了之后,大伙儿便能在劳作间隙喝上热汤热水。

    nbsp在她的影响下,从前那个沉默寡言、见人就脸红的小伙子,渐渐变得开朗健谈。

  &nbs

第15章 长生居第一打尖窝眼高手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