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大民富商苏半城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381集:银号里的新柜台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,如今只剩这一套了。“刘少爷,我这银号小,装不下洋玩意儿。客人来我这存钱,不是图保险柜有多结实,是图我这个人。”

    nbsp“可人心靠不住啊。”刘少爷笑了笑,“去年城南的‘泰丰银号,掌柜的卷款跑了,多少人哭着喊着要说法。您这连个正规的账本都没有,就靠个木盒子记着,太冒险了。”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周明轩没反驳,打开那个木盒子,拿出一张纸条,上面写着“李寡妇,存银十两,供女儿读书”。“这是李寡妇的钱。她男人是个镖师,十年前走镖时没了,留下她和女儿。她在巷口卖针线,每天赚几个铜板,攒够一两就来存。去年她女儿考上了女子学堂,学费不够,我提前把钱取给她,没要利息。”他顿了顿,又拿出一张纸条,“这是陈先生的,他是个教书先生,每年夏天都来存二十两,说要给乡下的母亲盖房子。前年他母亲去世,他来取钱,我多给了五两,让他给老人家买口好棺材。”

    nbsp刘少爷看着那些纸条,上面的字迹有的工整,有的潦草,却都透着股认真。他忽然想起,小时候母亲带他来裕和昌存钱,周明轩总给她一块糖,说“孩子小,甜的东西能记一辈子”。那时的银号,柜台是老木的,算盘珠子噼里啪啦响,连空气都带着股甜香。

    nbsp“周伯父,我懂了。”刘少爷收起烟盒,站起身,“您这木盒子里装的不是钱,是情分。这情分,比洋保险柜结实。”

    nbsp周明轩送他到门口,看着汽车驶远,阳光落在大理石柜台上,反射出刺眼的光。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牛角印,忽然觉得,这石头柜台也不是那么凉了——只要心里装着人,再凉的石头,也能焐热。

    nbsp腊月里,天越来越冷,银号的客人却没少。王老板来取五十两纹银,周明轩给他包了块红布,还送了一小罐茶叶,说是自己家炒的,驱寒。张老栓来问孙子的银锁,周明轩拿出个小布包,里面是个锃亮的银锁,刻着“长命百岁”,边缘打磨得很光滑,怕硌着孩子。

    nbsp除夕前一天,周少庭从城里回来,手里拿着张报纸,上面印着“聚兴银号倒闭,老板卷款潜逃”的消息。他脸色发白,递给周明轩看:“爹,您看,我说吧,新业务靠不住。”

    nbsp周明轩接过报纸,看了一眼,放在一边,然后打开木盒子,把里面的银票和银子清点了一遍。“别怕,咱这银号,靠的不是洋玩意儿,是老主顾的信任。”他拿出一张新纸,写下“民国二十三年,裕和昌,平安”,然后盖上牛角印,放进盒子里。

    nbsp那天晚上,银号关了门,周明轩在柜台后点了盏油灯。油灯是黄铜的,灯芯跳着小小的火苗,把木盒子的影子映在墙上,像个温暖的小月亮。他拿出算盘,噼里啪啦地算账,算的不是存银的数目,是老主顾的名字:王记粮铺、张老栓、李寡妇、陈先生……一个个名字在心里过,连带着他们的模样、说话的声音,都清清楚楚。

    nbsp周少庭坐在旁边,看着父亲的侧脸,忽然觉得,这老银号里的东西,都带着股魔力。大理石柜台再凉,也抵不过木盒子的暖;洋保险柜再结实,也装不下人心的重。他想起小时候,父亲教他写毛笔字,说“字要写正,人要做诚”,那时他不懂,现在懂了——这银号的生意,从来不是数银子,是记人心。

    nbsp年后开春,张老栓来取银子,看到那个银锁,高兴得眼泪都下来了。他把银锁给孙子戴上,孩子笑得合不拢嘴,在银号里跑着玩,不小心撞到了大理石柜台,周明轩赶紧过去扶,手放在石头上,竟觉得比往常暖了些。

    nbsp“周掌柜,您这柜台,好像不那么凉了。”张老栓笑着说。

    nbsp周明轩也笑了,摸了摸木盒子:“不是柜台暖了,是心里装着人,就不觉得凉了。”

    nbsp日子一天天过,裕和昌的大理石柜台依旧亮得晃眼,可来往的客人,都爱往周明轩的柜台前凑。他们不爱看那些新印的预约单,倒喜欢要一张他手写的纸条,上面盖着那个模糊的“周”字印。有人说,这纸条比洋文书还管用,揣在怀里,比银子还踏实。

    nbsp周明轩依旧每天摸那个木盒子,里面的纸条越来越多,绒布上的暗红,也越来越深。他知道,这些纸条里,藏着老主顾的日子,藏着顺城街的故事,也藏着裕和昌的根——这根,不是大理石柜台撑起来的,是人心,是情分,是一代代传下来的“暖”。

    nbsp有一天,周少庭也学着父亲的样子,在一张纸条上写下“赵记布庄,存银三十两,中秋取”,然后拿起那个牛角印,在角落按了下。印文有点歪,却透着股认真。周明轩看着他,笑了——这木盒子的暖,总算有人接着了。

    nbsp窗外的阳光照进来,落在木盒子上,铜锁上的梅花,像是开了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381集:银号里的新柜台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