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农家小女娃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343章 孩子们的亲事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的是经济利益。按制度,秀才可以免除部分地丁钱粮和差赋徭役,不仅如此,秀才这个名号也可以成为读书人的一种谋生手段。秀才可以担任私塾教师,尽管收入不算丰厚,但养家糊口不算难事。然而,取得秀才的读书人大多不会止步于此,他们的目标是向举人发出冲刺。

    考中举人又有哪些好处呢?举人是明清时期一种正式的科名,即使他们在会试中落榜,也已经是一只脚迈入了官场。清代初期,在进士人数不多,官缺又多的情况下,举人一般可出任知县、教职。因此也有“头顶知县,脚踏教官”这个说法。

    清代中后期,举人入仕难度较大,新科举人是没有任官资格的,只有三次会试落榜的历届举人才能参加朝廷十年举行一次的大挑。但说实在的,清代的大挑主要看重的还是长相,只有那些遗传基因好的举人,才能选得一官半职。

    不过,当不成官也不会阻碍举人在经济圈吸金。举人向来是封建社会士绅最重要的群体,他们在地方大多都是有权有势有实力的人物,举人见知县,与秀才拜见不同,他们是同等级的会见,甚至还可以称兄道弟。

    既然秀才不能入仕,举人也只有一只脚踏入官场,那么最高功名的进士又是一个什么情况呢?

    自宋代开始,进士及第后即可马上授官,明代大抵也是如此。但清代的情况略有不同,清制,状元授翰林院编撰,为从六品官,榜眼、探花授翰林院编修,为正七品。二、三甲进士被分派到六部、都察院、通政司、大理寺等衙门观政,还有一种叫法称“学习行走”,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实习。

    古时候能在十三、四岁通过童生试考到秀才,就可以被称作天才了。而一辈子都在童生试中蹉跎的人也比比皆是,可以说这些人就是那个时代最可怜的人,因为似乎他们只要努力一下,就能跨入秀才的行列,可每次却名落孙山,想要进一步参加科举难于登天。

    古时候写八股文是科举考试的唯一展现方式,同样的一套书,不仅要烂熟于心,还要能够深度理解,甚至连里面的典故、注释都要铭记在心。

    大家不要小看秀才,从等级制度的分配上来说,没错,秀才是科举制度的最底层,可是对于一个把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挂在嘴边的古人来说,能够当上秀才已经是相当厉害了,可见童生试难度有多高。

    因此,当上秀才的人,一般在当地都小有名气,而且他们还有许多普通百姓艳羡不已的“好处”。

    家里有个秀才,那就可以改善全家的经济状况。特别是在宋朝重文轻武,秀才是可以不用缴纳赋税的,这在以耕作为主的普通百姓看来,那可是天大的恩赐。

    社会地位高,中了秀才的人即便犯错,地方官员也要慎重处理,还要客客气气“请”他们到衙门里坐坐,让秀才对地方官员下跪,那更是犯了天下之大不讳的做法,用刑更是不能提的,需要做到用证据说话。被评为秀才的人如果家中境况较好的人,这个时候就可以买些丫鬟奴仆来伺候自己和家人了,并且还能定制一些不一样的服饰,突出不同于常人的秀才地位。

第343章 孩子们的亲事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