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济公传奇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621章 北伐丧师,东兴杀敌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却说曹爽被诛,祸及宗族,无论男妇老幼,一概丧生。惟曹爽从弟文叔早亡,妻夏侯氏,青年无子,其父夏侯文宁,欲令女儿改嫁,女名令女,号泣不从,甚至截耳出血,誓不他适;及曹爽被诛,令女适归曹宁母家,不致受其累及。

    nbsp夏侯文宁方为梁相,上书与曹氏绝婚,又使家人讽女改嫁。令女佯为允诺,悄悄的趋入寝室,取刀割鼻,蒙被自卧,女母迭呼不应,揭被审视,血满床席,不禁大骇。家人忙为敷药,且劝解道:“人生世上,如草上轻尘,何苦出此?况夫家夷灭已尽,尚与何人守节呢?”

    nbsp令女泣语道:“仁人不以盛衰改节,义士不以存亡易心;曹氏盛时,尚欲保终,及今衰亡,便思背弃,这与禽兽何异?我宁死不肯出此。”贞节可风。家人闻言,无不感动,乃听令守节。事为司马懿所闻,也觉起敬,因使令女乞子自养,为曹氏后。烈女足怵奸雄。

    nbsp还有何晏之妻金乡公主,系是曹操女儿,为曹操妃子杜夫人所出,性情端淑,夙有贤名,何晏自诩风流,雅好修饰,粉白不去手,行步顾影,无丈夫气,时人号为傅粉何郎。惟性亦渔色,又常嗜酒,日与曹爽等为长夜饮,不问家事。

    nbsp金乡公主归语母杜夫人道:“晏为恶日甚,恐难保身家。”

    nbsp杜夫人却还是怀疑金乡公主妒忌,笑言诘责;谁料何晏阅时无几,竟至杀身。何晏有一儿子,年才五六岁,由杜夫人取来藏匿宫中,遣人向司马懿宽缓罪殃及,请勿连坐;司马懿素闻金乡公主贤明,并看公主同母兄沛王林的情面上,于是赦免他母子,不复加诛。但何晏好清谈,与夏侯玄、荀粲、王弼等,引为同调,虽身已受戮,尚煽余风,魏晋清谈的流弊,实自何晏开始。特志祸根。这且慢表。

    nbsp且说司马懿计杀曹爽,得专政权,光禄大夫刘放孙资等,咸称司马懿有大功,应升任丞相,并加九锡;少主曹芳不敢违议,便使太常王肃,赍册授命,司马懿固辞不受,方将册命收回。是年改元嘉平,即蜀汉延熙十二年,后主刘禅进升监军姜维为卫将军,与费祎并禄尚书事。

    nbsp姜维具有胆略,常欲继丞相诸葛亮遗志,北伐中原,独费祎不以为然,隐加裁制,但使姜维统兵万人,不令逾限。且与姜维相语道:“我等才智,远不及丞相,丞相尚未能戡定中原,何况我辈?不如保国安民,静待能人,今不可希冀侥幸,轻举妄试,一或挫失,后悔无及了。”

    nbsp未始非持重之言。姜维因大部分兵权在费祎手里,不方便与争,只好蹉跎过去。

    nbsp当时有一个魏将奔入蜀境,叩关请降,自述姓名,叫作夏侯霸,当由关吏报知姜维。姜维闻知,惊疑道:“夏侯霸系夏侯渊次子,与蜀有仇,何故前来乞降;莫非怀诈不成?”

    nbsp夏侯渊死于定军山,姜维乃是魏人,应该知夏侯霸履历。遂嘱关吏严行盘诘,嗣接关吏复报,才知夏侯霸为曹爽外弟,官拜护军,归魏征西将军麾下,曹爽被诛后,夏侯玄奉诏入朝,改派雍州刺史郭淮代任;夏侯霸与郭淮有嫌隙,又恐连坐曹爽亲党,必将及祸,不得已奔逃进入蜀中,路过阴平,仓皇失道,甚至随身粮尽,杀马为食,步行荆棘,履穿足破,千辛万苦,方始得入蜀逃生。既已情真语确,当然由姜维召入,夏侯霸跪伏地上,泣诉前情,姜维亲为扶起,用言抚慰。复引夏侯霸入见后主刘禅,后主刘禅亦慰劳一番,令为姜维参军,夏侯霸拜谢而出。

    nbsp姜维问夏侯霸道:“司马懿既已把持魏国朝政,你看他会不会有征伐别国的企图?”

    nbsp夏侯霸答说道:“司马懿正在经营整理内部事务,还顾不上对外征伐。但有一个叫钟士季的人,年纪虽轻,如果管理朝政,将是吴、蜀两国的忧患。”

    nbsp姜维问钟士季为谁?夏侯霸谓故太傅钟繇之子,叫钟会,字士季,现为秘书郎。

    nbsp姜维听到此语,乃欲先机伐魏,遂上表固请,奉诏出师。

    nbsp夏侯霸随姜维同行,来到了雍州境内,审视地势,看见有曲山可据,即引兵占据住,分筑二城,使部将勾安、李韶居定固守,自己则招募羌胡遗众,前往攻略诸郡。

    nbsp魏国的征西将军郭淮,急令雍州刺史陈泰前往攻打二城。陈泰发雍州兵前往,把二城团团围住,令他水汲不通,城中无水可取,将士枯渴;亏得初冬下雪,融作饮料,尚得苟延残喘。

    nbsp姜维听闻二城被困,引兵趋救,方至牛头山,即被陈泰阻住,陈泰才识炼达,料知姜维军队来援助,必定会过此山,故就在山中设垒,亲自守候。

    nbsp姜维连日攻扑,终不能克,突而有探骑入报道:“魏将郭淮,前来援助陈泰,先驱已渡过洮水了。”

    nbsp姜维亟与夏侯霸商议道:“郭淮进至洪水,定来截我归路,如何是好?”

    nbsp夏侯霸皱眉道:“看来不如速退,免得丧师。”

    nbsp姜维于是令夏侯霸先行,自为断后,星夜退归。那曲山二城,待援不至,守将勾安和李韶,无术图存,只好降魏。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姜维初次出师,便丧二将,不利可知。独姜维还入汉中,心下未惬,因拟约吴夹攻,遣使东下。

    nbsp吴主孙权,年已昏耄,为了许多内宠,遂致嫡庶争权,内政尚且丛脞,还有何心对外攻略?所以对着前来的蜀使,模糊应付,当即遣归。

    nbsp自从吴主孙权称帝以来,差不多有二十余年,初次纪元黄龙,越三年改号嘉禾,又越六年,改年号赤乌。

    nbsp东吴赤乌四年,即公元241年,康居(今伊朗一带)僧人康僧会由交趾(今越南)进入中国,来到建业(今江苏南京)。通过设立佛像和行道(即佛教传播的路径)来弘扬佛法。当时的画家曹不兴看见西域来的佛像造像庄严华丽,因此作了摹写,成为中国古代较早摹写“西国”佛画的画家,因而有“画佛之祖”的称誉。他画佛像,用笔迅速,顷刻之间完成一幅结构极为复杂的作品,而“头部手足,胸臆肩背”均不失尺度,十分协调,充分说明他作画技巧的熟练与高妙。曹不兴的才华、智慧和绘画上所取得的成就,是与他的勤奋、好学、苦练分不开的。

    nbsp曹不兴乃是孙吴画家。善画龙、虎、马及人物。在当时,严武的棋、皇象的字、曹不兴的画被称为“三绝”。在吴地与皇象善书、严武善弈等号称“八绝”。

    nbsp曹不兴最擅长的是人物画。据《建康实录》载,他曾在宽五十尺的素绢上作画,所画人物的头面、手足、肩背、前胸等皆不失尺度。

    nbsp佛教在东汉时候传入中国,但主要在中原地区。到三国时,佛教由僧人支谦和康僧会先后传入江南。

    nbsp康僧会十余岁时,父母双亲一起去世。服孝期满后,就出家学道,严守法戒,对自己要求极严。先祖为康居(伊朗)人,世居天竺(印度),其父因经商而移居交趾(越南)。

    nbsp康僧会好学博览,不但明解三藏,且对于六典、天文、图纬诸学亦无不精通。他曾随南阳韩林、颍川皮业、会稽陈慧等,学习安世高法师的禅数学。

    nbsp康僧会初来建业传法,设立茅棚,安奉佛像,他自称沙门,容貌服饰怪异,引起了当地人的怀疑。朝廷官员报告孙权,说这个人的装束跟行为异常,需要多加关注。吴主孙权虽然对佛教并不热衷,但对方士和术士们的术法深感兴趣,于是让人把康僧会沙门召入王宫里见面,询问情况。

    nbsp西域沙门康僧会奉诏入宫,面见东吴大帝孙权。

    nbsp吴主孙权看见眼前这个西域僧人皮肤黝黑,眼白多,眼珠黄,身材瘦长。感觉没什么特别之处,于是nbsp?问道:“佛有何灵验?”

    nbsp康僧会回答说:“如来灭度,已经过去了一千年,佛遗留在世上的身骨舍利,神变光曜,无有边际。昔天竺阿育王,起八万四千塔,大量佛骨舍利塔的兴造,表示佛遗留教化尚在。”

    nbsp东吴大帝孙权听到沙门康僧会的回答认为太荒诞了,于是孙权便对康僧会说:“你若能求得佛舍利,我当为佛舍利造塔建寺,如果虚妄空谈,我国早有刑法”。

    nbsp沙门康僧会应了这个赌局,说:“请给我七天的时间。”

    nbsp吴主孙权也答应了。

    nbsp康僧会对他的徒众说:“佛法兴废,在此一举,今天我们若不至诚祈祷,后面的事还能做了吗?。”

    nbsp这个时候,所有的人开始去做准备,沐浴更衣,进入了一家安静的房间里面,吴王孙权准备了一个铜制的瓶子,并且用泥封住了瓶口,为了防止那些沙门作弊,康僧会跟徒众一起烧香请求,第一个七天过去了没有结果,于是申请延期,第二个七天还是没动静,申请延期。

    nbsp此时未来济公的降龙罗汉与如来佛祖释迦牟尼、七佛之师大智慧文殊菩萨、大行普贤菩萨在与众多菩萨罗汉、天尊神仙讨论道法。降龙罗汉,法眼观看人间,看见西域僧人康僧会会弘扬佛法,求取佛骨舍利,于是对释迦牟尼如来佛祖说道:“此时正是弘扬我佛法门的时机,如来大慈大悲,何不满愿。”

    nbsp释迦牟尼如来佛祖闻言,说道:“善哉善哉,如是如是,吾于天竺国所传之法,终将在中国发扬光大,末世天竺,已经不堪尊敬佛法,多信婆罗门教,甚至邪教佛法,天竺千年之后,乱法之事层出不穷,故佛法必在中国弘扬。中国乃是有福之地。善哉善哉。”

    nbsp话音刚落,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伸出五指,暗中显化神通,引佛舍利到东吴之地去了。

    nbsp在第三个七天开始的时候,西域僧人康僧会对徒弟们说:“佛法灵瑞本应降临,而我们却没有德行来感应,那也就不必等王法制栽了,我决心以死为期。”

    nbsp到了最后一天的傍晚,仍然没有动静,参与祈祷的人都感到害怕了,等到五更天的时候,忽然听闻铜瓶中刀枪相击一样的响声,康僧会前往视看,果然获得佛舍利。

    nbsp第二天的早上,西域僧人康僧会将佛舍利呈献给东吴大帝孙权验察观看,满朝文武官员都聚集一起观看佛舍利,一颗颗佛舍利散发的五色光芒照耀瓶上,吴大帝孙权经过火烧和锤砸等多种尝试,佛舍利都没有丝毫的损伤,东吴大帝孙权见状,大为叹服,于是立即下旨为佛舍利建塔筑寺。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东吴赤乌五年(242)正月,吴大帝孙权立子孙和为皇太子,大赦,改讳禾兴为嘉兴(今属浙江)。同年,孙和的儿子孙皓出生。

    nbsp七月,吴帝孙权遣将军聂友,校尉陆凯领兵三万人攻打儋耳(今海南西部)、朱崖(今海南东部)。

    nbsp赤乌六年,神医董奉在庐山莲花峰、般若峰隐居期间,以种杏换谷方式行医济贫,治愈者按病情轻重种植杏树,后来形成十万余株杏林,其医德被概括为“杏林春暖”。

    nbsp吴赤乌十年(247年),吴大帝孙权下令建造的建初寺修建完成。建初寺,是孙吴时期江东首座寺庙,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的中国第二座寺庙,也是江南首寺,南方最早建立的佛寺。

    nbsp西域僧人康僧会在建初寺居住下来翻译佛经,康僧会译有《六度集经》八卷、《旧杂譬喻经》二卷,现均存。《出三藏记集》卷十三载其所译《阿难念弥经》《镜面王经》《察微王经》《梵摩王经》,均收在《六度集经》中。《开元释教录》卷二载其尚译有《吴品经》五卷、《菩萨净行经》二卷、《权方便经》一卷、《菩萨二百五十法经》一卷、《坐禅经》一卷,均佚。《六度集经》《法镜经》文词典雅,诸波罗蜜前均有短引,为治汉魏佛学的重要资料。

    nbsp与此同时,年老的吴大帝孙权为报母恩,在上海建造了龙华寺。据说康僧会东游的时候,来过上海。一日,来到龙华荡,见这里水天一色,尘辙不染,认为是块修行宝地,就在这里结庐而居。他不知道,这里之所以景致幽静不凡,是因为广泽龙王在这兴建了龙宫。广泽龙王见来了个和尚居住,心中很不高兴。一时起了恶念,要兴风起雾,掀翻和尚的草庐、把和尚吓走。可是龙王突然发现草庐上放射出一道毫光,上有五色祥云,龙王吃了一惊,他挨近一看,见康僧会神色端详,正在打座诵经。龙王听了一会儿,被和尚所诵的佛旨所感动,他不仅打消了原来的恶念,还走上前对康僧会说:自己愿回东海去住,把龙王宫让给康僧会,用来兴建梵宇。康僧会接受了龙王的一番好意,他就把龙宫改建成龙华寺,还专程赶到南京拜会吴国君主孙权,请他帮助建造佛塔,好安置自己所请到的佛舍利。就这样,在龙华寺中又建了十三座佛塔,安放了十三颗佛舍利。

    nbsp在民间传说中,这位“康僧会”还做过一件至今对上海乃至周边地区影响深远的事,那就是他曾在龙华寺附近设立“沪生堂”,传授自印度流传过来的制糖之法,造福当地百姓。

    nbsp在三国时期,上海及周边地区还只有一些不起眼的小渔村。男人出海捕鱼,女人操持家务,过着清贫的生活。“康僧会”在上海地区建立龙华寺后,以此为根基在周边地区弘扬佛法,由于他佛法精深,又供奉有13颗佛祖舍利,加上龙华寺的神秘传说及国主孙权的支持,一时声名远播,信徒甚众。“康僧会”当时传授的属于比较原始的小乘佛教,他和寺众还是传承佛教传统的生活方式,即不自己进行生产,平时衣食全部靠化缘和信徒的布施(现在东南亚一带的佛教国家,出家的僧众还是以此为生的)。在此过程中,“康僧会”发现当地气候恶劣,渔民出海常常会遇到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,再加上地处偏远,缺医少药,渔民生活十分困苦。

    nbsp一次西域僧人康僧会在周围地区弘法布道的过程中,发现当地山上有一种植物很象印度古籍《吠陀经》中记载用以熬糖的甘蔗,乃采集了一些回龙华寺,并按照《吠陀经》所记载方式进行制作,居然造出了红糖。“康僧会”以他对医学的研究,知道红糖对人体有诸多好处,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,于是便在龙华寺内熬制红糖,赠送给当地渔民。由于红糖口感甘醇,且食用后对身体大有裨益,渔民们很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红糖。但由于龙华寺面积较小,僧众有限,而且平时还要布道礼佛,很难满足广大信徒的要求。

    nbsp于是“康僧会”便在龙华寺附近建造了一个专门用于制作红糖的作坊,由他亲自传授红糖制作工艺,信徒自愿参与熬制红糖

第621章 北伐丧师,东兴杀敌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