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537集:验证结果细分析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
    nbsp“拍了,但没发现异常。”

    nbsp“把两张图叠在一起,看变化。”

    nbsp新人甲操作后,屏幕上并列显示两幅图像。放大到200倍,裂纹的扩展路径清晰可见,像一条极细的河,从边缘缓缓延伸。

    nbsp“不是突然坏的。”刘好仃说,“是一步步走过来的。”

    nbsp他打开数据库,手动调出过去三个月所有同类密封件的出厂记录,一栏栏比对温变循环次数和初始应力值。高应力组的样本,平均在第四次低温循环后出现首次微变;而当前这个,才第二次。

    nbsp“记下来。”他在医疗线分析页写下:“高应力样本更早显现演化迹象,建议纳入长期追踪。”

    nbsp小李看着那条缓慢扩展的裂纹,忍不住问:“要不要停测试?万一它突然崩了?”

    nbsp“崩了更好。”刘好仃摇头,“我们现在就是要看它怎么崩,什么时候崩。停下来,问题就藏起来了。”

    nbsp“可这算不算风险?”

    nbsp“算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但风险不是用来躲的,是用来量的。我们现在知道它在斜坡上,那就得定个警戒线,别让它滚下去。”

    nbsp他在白板上画了个三角图,横轴是循环次数,纵轴是应力值,斜线代表渗漏概率上升趋势。当前样本的位置,刚好在斜线中段。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“就叫‘应力循环风险图。”他说,“以后所有密封件测试,都标上去。不是为了吓人,是为了提醒——有些事,慢点出问题,比快点出更危险。”

    nbsp老黄看着那张图,忽然笑了:“你这哪是分析数据,是给玻璃算命。”

    nbsp“差不多。”刘好仃也笑了,“我们干这行,不就是替材料说话吗?”

    nbsp会议室里气氛松了些。小李开始整理三线数据包,按新格式重新归类;老黄把缓冲模块的日志导出,准备写进模板;新人甲则把医疗线的显微图像一张张标注时间点,贴进样本档案。

    nbsp刘好仃坐在主控台前,把三线分析摘要导入会议纪要文档。屏幕上,新能源线的回缩数据已生成容差模型,初步划出材料适应性窗口;工具线的通信延迟被标记为“可复制临时方案”;医疗线的微渗则进入“演化追踪清单”,设为长期观察项。

    nbsp他正准备打印分发,新人甲忽然抬头:“刘师傅,第三次低温循环马上开始,要不要提高监测频率?”

    nbsp“提高。”刘好仃说,“每三十秒存一次数据,显微镜头持续对焦密封圈。”

    nbsp“万一它真裂了,我们怎么办?”

    nbsp刘好仃看着屏幕,没立刻回答。几秒后,他说:“那就记录全过程。从第一道裂纹,到最后一秒密封失效。我们要的不是‘没出事,是‘知道怎么出的事。”

    nbsp他拿起笔,在纪要文档末尾加了一句:“所有异常样本,保留至测试终止,不得提前剔除。”

    nbsp然后点击保存。

    nbsp文档标题是:三线验证结果分析摘要_V1.0。

    nbsp打印机开始吐纸,第一张刚出来一半,医疗线的监测屏忽然闪了一下。

    nbsp刘好仃的目光立刻钉在上面。

    nbsp曲线依旧平稳,但显微图像中,那道细微裂纹的末端,似乎比三十秒前更尖了一些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1537集:验证结果细分析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