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北周崛起: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301章 地方政事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18中文网]https://m.18zw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;nbsp乃利国利民的一大举措,深受民间百姓颂扬。

    nbsp“陛下,这些乡县官学为何会如此受欢迎?”

    nbsp墨言连着念了好几个奏章,都是关于官学的。

    nbsp一方县令,区区九品芝麻官。

    nbsp却是直接管理地方百姓的父母官。

    nbsp若是遇上皇帝昏庸,官场腐败的时代,这些芝麻官可都是土皇帝般的存在。

    nbsp县太爷跺跺脚,全县百姓都得抖三抖。

    nbsp大周实行三省六部制后,县令不再由州郡级长官自行选任。

    nbsp而是由吏部统一考核任命。

    nbsp在一定的程度上分化了地方官员形成的官僚小山头势力。

    nbsp朝廷撤州并郡后,地方行政区划大为精减。

    nbsp九品县令的地位比起之前一下子提高了不少。

    nbsp宇文衍也的确特别看重这些直接管理百姓的父母官。

    nbsp他们的奏章可以直达御前。

    nbsp小皇帝实施一系列策令后,这些县太爷发现除了上请安奏,还有大把事情可向天子汇报。

    nbsp开荒垦田,无息借贷,沤肥、耕牛、农具、打谷机的普及。

    nbsp民生工程,兴办官学,宣传养猪技术……

    nbsp但凡取得一定的成就,皇帝都会不吝赞美之词。

    nbsp让他们觉得,虽官身微末,远离朝堂,却也能感沐天子恩泽。

    nbsp朝廷大力兴办官学,同时鼓励民间办私塾,书院。

    nbsp孩童五岁后,就可送到乡里学堂接受启蒙教育,有点类似后世的小学。

    nbsp这一时间段,孩子们接触的是基础知识。

    nbsp三字经,百家姓,简易儒学,蒙学算经,汉字拼音等。

    nbsp启蒙后,会增加珠算,农学齐民要术,六艺方面的基础内容。

    nbsp乡学三到五年,之后可到县学继续学习。

    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    nbsp这是小皇帝对于文化扫盲的初步尝试。

    nbsp五到十岁这个年龄段,孩子们还不能当作劳动力使用。

    nbsp因而家长也不介意把小孩送去学堂。

    nbsp最重要一点,学堂无需他们缴纳钱粮,只要解决自己吃饭问题就行。

    nbsp读上几年书,能识些字,明些理。

    nbsp要是再能写个家书、状子什么的,那就最好不过了。

    nbsp“圣言教化,读书明理,能使人睿智!”

    nbsp“老百姓读书少,没文化,但不代表他们不明事理。”

    nbsp“以前穷人家的孩子不是不想读书,而是条件不允许……”

    nbsp宇文衍端着茶杯,目光悠远,轻声回答墨言道。

    nbsp从各县反馈的信息来看,所有乡学都招收了大量的学子。

    nbsp原本一些读过私塾,或是家里请过先生的大孩子,大多都进了县学。

    nbsp不过,他们一样需要补学汉字拼音,蒙学算经,珠算,农学齐民要术方面的内容。

    nbsp官办学堂自从实施后,便纳入了官员政绩考核的范畴。

    nbsp不论是各道刺史,各郡太守,还是县令,都把这事放在了心上。

    nbsp大周的官员考核制度可不是闹着玩的。

    nbsp一旦政绩太烂,或是在百姓中的官声太差,都有可能乌纱帽不保。

    nbsp特别是撤州并郡后,一个萝卜一个坑,狼多肉少。

    nbsp每个职位都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。

    nbsp任上官员要是不知珍惜,自己作死,自会有人把你拉下马来。

    nbsp这也是小皇帝亲政后,对官场的一处小小改革。

    nbsp那就是引进百姓风评及官员监督。

    nbsp目的就是要让官员知晓,为官一方,还是要为地方百姓做些实事。

    nbsp同时。

    nbsp也警示官员洁身自好。

    nbsp别给觊觎自己位置的同僚留下什么把柄。

    喜欢。

第301章 地方政事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